-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玉簪记》中女贞观与剧中人物矛盾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典戏剧《玉簪记》讲述的是寻常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不同的是作者高濂没有给予佳人一个优渥的身份地位、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是将这位美貌佳人放入空门,给予她一个不同寻常的身份,突出其身份与宗教世俗的种种矛盾。在故事的结尾,佳人最终冲破了宗教和礼教的重重束缚,勇敢地追求爱情,和才子执手偕老。
在《玉簪记》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女贞观,女贞观是一座寺院。佛门是一片清净之地,本不应该发生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作者高濂偏偏将其定为主要情节的发展场所。这不光是因为女主人公的身份是一名尼姑,更主要的原因是女贞观具有的内在矛盾性反映了人物复杂的心理矛盾。
一、地理环境的矛盾——避世与入世
书中关于女贞观地理环境有几处描写,张于湖第一次来到女贞观的时候,形容女贞观是“地远红尘飞不到”之地,“甚是清幽”,可见其应是地处偏僻的山野,环境清幽,人烟稀少,这符合一般寺院避世的观念。陈娇莲欲投庵问路时,张二娘也说:“转过小溪流水外,朱门低掩绿杨西,此间就是。”(《玉簪记·投庵》)女贞观偏僻的地理位置、清幽的环境,有利于女姑们虔心礼佛、一心问道,了却红尘千万事。
但是这样的女贞观也并不是全无人情的。女贞观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场所,时常有人来投宿借住,或是达官贵人,或是疲惫的旅人,或是备考的学子,身在观中也能见到大江南北各色各样的人物。观中没有男子,全部都是貌美的女姑,所以一应接待事宜也都是这些女姑去做。但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即使是这些身在空门的妙龄女姑也不能免俗,面对外来的男客总是怀着几分好奇,才会有陈妙常“秋波偷转屏后边”“敛衽且相见”,这样的神情与动作,让空门中的仙姑带着几分人间少女的俏皮可爱。
和大多数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一样,一群女姑在一起也会讨论起男子,她们在松棚下闲玩时,也会调笑说:“可爱可爱,只少四个丈夫,同赏新篁池阁。”“尼姑尼姑,原有丈夫。只要趁些钱财,来带这顶毗卢。”(《玉簪记·谭经》)让人大声笑过之余,也不免一阵唏嘘,这些正值青春的女姑们内心也是无比苦闷的吧,身在空门之中,必当远离红尘,脱离世俗,戒嗔戒痴,悟着顽空与色空。可是大好的青春又怎么能说抛便抛,虽常伴青灯古佛,也不免惦念起红尘世界。
女贞观偏远清幽的地理环境,为观内的女姑们提供了良好的避世条件,但是女贞观无法像桃花源般完全与世隔绝的局限性,决定了女姑们难以做到身若菩提、心如明镜。
二、植物建筑的矛盾——无情与有情
女贞观中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既有松、竹、莲等高雅脱俗之物,也有碧萝、飞花、芳草、绿柳、紫薇等第一阶的俗物。在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松、竹、莲喻高洁之志,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松、竹、莲历来被无数诗人赞美,它们虽高洁志坚,却是“无情”之物。
反观碧萝、飞花、芳草、绿柳,它们在诗文中常常被诗人寄寓绵绵的情丝,以“多情”的样貌出现。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相比于高洁的松、竹、莲,它们多情妩媚。
一间女贞观,同时容纳了“无情”之物与“有情”之物,反映了陈妙常的心理,虽坚贞不移,却也挨不住情丝缠绵。她拒绝张于湖时说道:“我意絮沾泥心炼铁,从来不爱闲风月。莫把杨枝作柳枝,多情还向章台折。”(《玉簪记·手谈》)这显示了其坚贞不屈之志。然而后来她还是没有抵挡得住爱情的欲火。从她的住处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满地松阴绝点尘,惟聒露的蝉声叶底频。湘帘花影,一树紫薇红晕。竹坞烟消阳羡春,分磁钵可消烦紊”(《玉簪记·幽情》)。松与竹喻高洁忠贞之志,松阴下无点尘,象征着心中无尘。但是小轩中还有聒噪的蝉鸣和摇晃的花影,表明陈妙常的心神也并不是坚定不移、冰清玉洁,她开始犹疑徘徊、摇摆晃动了。下文陈妙常在月下诉衷肠时正印证了这一点,她说:“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无情有情。只看你笑脸儿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脸儿假狠,口儿里装作硬,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玉簪记·寄弄》)
《玉簪记》中除了“多情”的飞花、绿柳等植物外,还出现了另一个与庄严肃穆的寺院格格不入的“多情物”——粉墙。粉墙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张于湖月下听琴后,嗟叹不已,在粉墙上题诗欲勾引陈妙常;另一次是出自《寄弄》这一章:“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第一次,粉墙作为载体寄托了张于湖对陈妙常的爱慕之情;第二次,粉墙作为环境,与摇晃的花影一起撩拨着人们的心弦,渲染一种浪漫朦胧的氛围。
是如松竹般高洁,还是如花柳般缠绵?是无情还是有情?陈妙常一次又一次地在月下抚琴时,是不是也如此般在内心不停地盘问自己呢?
三、建筑称谓的矛盾——刚硬与轻柔
《玉簪记》中另外一处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