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读教材 提高教学效果.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深入解读教材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水平。加强对教材深度的解读,并且能在教师“深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浅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教材;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杨列军,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初级中学。      说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往往会以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是否得到更多,能力是否提高更大,学习的习惯是否得到更好的培养,人文素养是否得到了提升……”等等一些标准来衡量。这固然不错,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深刻地认识到:高效课堂的磨练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深度解读水平。杨九俊教授说过的:“教师可以走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于永正老师也曾说过:“这法,那法,研究不透教材等于没有法。”   因此,加强对教材深度的解读,并且能在教师“深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浅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解读教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并不是认真的研读教材,而是急于看教学参考书,上网查找教案进行参考,甚至直接搜集一些名师的优秀教案就去上课,导致上课有时难度偏大,有时容量偏多,有时意图不明,照搬照抄,后果是没有自己的深入研究,随心所欲,甚至稀里糊涂,有时导致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因此,“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要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应考虑它在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上的目的和意义,善于将它放置于这一单元、整册书的内容编排体系中甚至这一学段来审视。因为“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文章或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好多教师认为这一单元安排不合理:文体较杂,散文、诗歌、小说、寓言、古文样样都有,没有整体性、系列性,不利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感受与学习语文。而且内容较难,散文、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文意深刻,对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等等,这些都有道理,但关键是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和用意。编者这样安排恰恰是扣住这一单元的重点——亲近文学,从不同的文体、内容、国度、时空等角度,全面地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阅读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激情,为刚入初中的学生打开一扇亲近文学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这一点,考虑它在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上的目的和意义,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不能仅仅独立地讲解、对待每一篇课文。这就使得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解读教材,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否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照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   二、从文章的细微之处来解读教材   教材的解读应该是细的,细微之处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等等,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整合、优化内容、强调体验、感悟,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真正达到熟练地驾驭教材。   如:教材上的古诗文一般都配有插图,在平时的古诗文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都不会在意,甚至都没有想过它们的用意,只把它们当作“装饰”而已。其实不然,“图文并茂”本身就是古诗文的一个特点,画面的内容、尤其是它所体现的意境、旨意,往往就是古诗中的经典之句,而古诗中的经典之句也往往能点出画面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图画配句”的方法,看图想句,用句配图,图文结合,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古诗文中的经典句子的内涵,寥寥几笔就能“画龙点睛”,简洁的画面恰到好处地映衬经典句子,让学生领略中国古文化的魅力,而且将文字内涵、图片内容等转变成内容和问题的有机“链接”,以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通过思考、体会、感悟等激起其问题意识并从中求解。这不仅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又如:笔者在讲鲁迅《社戏》一文时,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提出这样的问题:“那夜的豆”其实不过是普通的罗汉豆;“那夜

文档评论(0)

南江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