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来敦煌吐鲁番汉文法律文献研究述要.docxVIP

二十年来敦煌吐鲁番汉文法律文献研究述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二十年来敦煌吐鲁番汉文法律文献研究述要 ? ?   关于敦煌、吐鲁番所出的汉文“法律”或“法制”文献,百余年来,学界已积累了相当宏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分为文献整理和拓展研究两大类。前者是指对文本概况的描述、文字的录补校订、名称与年代的推定、残片的缀合等;后者是指立足于文献所展开的各种主题研究,如唐代各种法律形式的关系、《唐律疏议》制定年代、唐代法制在边陲的实践状况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关注点主要在于前者,即文献整理的基础性研究。   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集成性文献整理成果已有六种,逐一开列如下:   Tatsuro YAMAMOTO、On IKEDA、Makoto OKANO co-edit,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Concer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I Legal Texts(A)Introduction Texts、(B)Plates,The Toyo Bunko,1980、1978   刘俊文:《敦煌吐鲁番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二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   唐耕耦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三册“敦煌法制文书”,科学出版社1994年   吴震主编:《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四册“吐鲁番出土法律文献”,科学出版社1994年   YAMAMOTO Tatsuro,IKEDA On,DOHI Yoshikazu,KEGASAWA Yasunori,OKANO Makoto,ISHIDA Yusaku,SEO Tatsuhiko co-edit: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Concer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V Supplements(A)Introduczion Texts,The Toyo Bunko,2001   至于这六种成果所收文献的数量与范围,可参考表1:      由表1可知,在不同学术脉络下,“法律”与“法制”的内涵、外延并不一致,学者对“文献”与“文书”的理解也未尽相同,所以集成性成果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相。如日本出版的两种成果,以“legal texts”为名,所收的文献限于法典与判集,并不包括公、私文书;而中国出版的三种成果(《真迹释录》除外),在法典与判集之外,或多或少都收录了公、私文书(《真迹释录》除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日本学界对“文书”有特别的界定。所谓“文书”,是指由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表达意思的书面文字载体,若其所生效力与作用皆已消灭,成为过去,那么便可称之为“古文书”。①如仁井田陞的《唐宋法律文书研究》被目为“中国古文书学体系化之最初尝试”。②该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为通论,涉及法律文书的源流、材料、画押、手印、印章等问题;第二编为私法关系文书,共分买卖文书、交换文书、施入文书、消费借贷文书、使用借贷文书、赁贷文书、雇佣文书、承揽文书、票据、赔偿文书、离婚状(休书、离书)、养子文书、家产分割文书、遗言状、户籍等十五类;第三编为公文书,分告身、铁券、国际盟约文书、教(附:牒)、符、过所及公验等六类。③在仁井田氏的意识中,“法律文书”并不包括法典与判集。所以池田温曾总结道:“本来敦煌文献也被称作‘敦煌写本’、‘敦煌文书’、‘敦煌遗书’等,这些用语大致都具有同样意思……‘文书’一词在历史的史料学和古文书学中,是有别于书籍的带有限定的专门用于记录的意思(是有特定发信人和收信人)的文件,因此对包含有典籍、文书、记录在内的敦煌资料,比起称作‘文书’来,使用‘文献’的通称更好一些。”④   但在中国的学术语境中,这种文献与文书的划分意识并不明确⑤,因此表1所见刘俊文、唐耕耦都使用了“法制文书”或“法律文书”的概念。其实,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法制文书”与“法律文书”也存在区别。这其实就涉及到“法制史”与“法律史”的名相之争,如有人认为“法制史”是“法律与制度的历史”,研究范围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等法律规范(“法律”)以及其他一切典章制度(“制度”),所以“法制史”的范围大于“法律史”;也有人认为“法律史”涵盖“法律制度史”(法制史)与“法律思想史”,因此范围更大。⑥   如果我们认同“法制”是“法律与制度”的简称,那么在诸多概念中,“法制文献”的范围最为广阔,可以涵盖法典、判集以及公、私文书等;而“法律文献”的范围无疑就变得相对狭窄,即仅指与法律规范直接相关的文献,最为典型的就是律、令、格、式等法典。   有鉴于此,本文仅以“法律文献”的基础研究为对象,凡是超出“法律文献”范围的基础研究成果,或是立足“法律文献”的法制史研究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