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docxVIP

2011年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 “历史东南角” 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在此无须赘言。辛亥革命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自亦不言而喻。辛亥革命,诚乃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重中之重。但,与此题材如此之重要性不相称的是,2011年度关于辛亥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无论数量,抑或质量,都不能让人满意。这其中,包括关注度较高的被称为“大型史诗”电视剧的《辛亥革命》。 电视剧《辛亥革命》播出后,有关方面曾经组织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此剧纷纷给予肯定和称颂,比如: “《辛亥革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 “给人深刻启迪的史诗大剧!” “大气磅礴的历史长卷!” “恢宏史诗艺术再现辛亥革命!” “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完美结合!” “史料开掘与艺术创造和谐统一的精品!” “《辛亥革命》是体现中华魂的好作品!” 坦率地说,类似的好评、类似的用语,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评论中屡屡可见。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本身堪称“史诗”,是否以此为题材的创作也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冠以“史诗”的称谓呢?一部电视剧作品必须具备哪些品格才能称得上是“史诗”呢?具体到电视剧《辛亥革命》这部作品,它对于史料的开掘究竟如何?其艺术创造体现在哪些方面,效果又如何呢? 在考察讨论上述问题之前,其实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无法绕开的,即该怎么来认识和把握辛亥革命的历史。 一 第一,中国的社会环境 我们知道,几乎每一场重大的政治、社会变动,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肯定,有人否定;有人赞许,有人抨击。但是,比起这些建立在个人好恶基础上的“价值评判”更重要的,是要去认真梳理它的来龙去脉,去探究催生这一历史事件的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历史的偶然性。这需要的是客观、理性和科学的精神。 过去某个阶段,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乃至我们的历史研究,都缺乏这种客观、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导致我们对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解释比较片面、狭隘。但这种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已经有所改变。在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上,视野不再局限于那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的过程本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出发,来探寻辛亥革命发生的深远的历史原因、复杂的社会因素以及外部世界的因素,从而认识到—— 近代史上的晚清帝国,一方面,其外部世界发展迅猛日新月异,西方列强垂涎于中国的市场而不择手段想要打开中国的国门,而东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里壮大起来之后也在觊觎中国的资源。另一方面,国人却仍沉迷于中国是“世界中心”、“天朝上国”,死守成规拒绝改变,根本不接受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于是,我们看到: 外交上,居然仅仅因为外国来使不愿向清廷皇帝下跪而把使者赶走,并且就此拒绝与对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文化上,福建布政使徐继畲用五年时间编撰《瀛寰志略》于1848年出版,但就这样一本介绍世界各大洲概况以及各国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与政治制度的普及读物,“甫经付梓,即腾谤议”,被指斥为“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而遭到禁止和销毁。 基础建设上,李鸿章于1865年提出开办电报业,遭致朝廷上下多方反对,理由是“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简言之,铺设电报线路会破坏风水,尤其是会影响到“祖宗丘墓”,这可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 此事一再延宕甚至受到了外国媒体的关注,1867年6月3日的《纽约时报》报道:“在大清国国内,关于在这个帝国的领土上筹建铁路和铺设电报设施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时至今日,清廷尚未批准任何一项已上呈的……这类现代化设施的规划或建议。”《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的标题是《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美国人显然不太了解我们的国情,才会如此乐观。事实上,又过了12年,朝廷才允准李鸿章设立电报。 须知,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国家遭遇外患内乱不断,时时军情紧急,电报之利如此显而易见,当时的李鸿章也可谓是位高权重,这件事都办得如此艰难,诸如政治体制改革、行政机制改革等在当时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事务,清政府当然更无积极主动去施行的可能。 事实上,不仅政府如此,国民亦如此。当时,除了极少数先知先觉者,晚清社会从上至下普遍缺乏对世界发展潮流的正确认识,也缺乏对我国自身实力与现状的清醒反思,结果便是,对于少数卓有远见的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先驱,动辄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 我们也应看到,“清政府”三个字的背后,既有“帝党”、“后党”之争,也有满、汉之分,后来还出现了“守旧派”与“维新派”两大阵营,各方势力纠缠角力,再加上其中的每个人还都有自己不可对外人言的那点私利私心,最终,每一个决定,每一项国策,都不是从国家的安定、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的。 正因此,光绪皇帝支持和推动的“维新”不仅难以为继,甚至还演变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