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学前教育学》形考形成性考核五答案 .pdf

国开电大《学前教育学》形考形成性考核五答案 .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开电大《学前教育学》形考形成性考核五答案 试题 1 :名词解释:学前儿童 标准答案 1 : 学前儿童是指进入小学教育前的儿童,出生至六七岁的儿童,包括婴儿和幼儿。 试题 2 :名词解释:发展适宜性原则 标准答案 2 : (1 )年龄适宜性;(2 )个体适宜性;(3 )文化适宜性。 试题 3 :名词解释:幼儿园环境 标准答案 3 : 幼儿园环境是指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 的发展。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展开。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指的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一切 条件,包括幼儿园的内部环境,以及来自外部的家庭、社区、自然等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 的总和。狭义的幼儿园环境,则主要指的是幼儿园场域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条件, 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发展或者受幼儿发展所影响的幼儿园中的一切外部条件和 事件”。 试题 4 :名词解释:家园合作共育 标准答案 4 : 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简称家园共育。共育即共同教育,家园合作共育是家庭和幼儿 园将自身当作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支持与配合,通过彼此参与, 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活动。 试题 5 :皮亚杰在学前教育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标准答案 5 : 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论的基础上提出,道德认知发展不仅来自生物的成熟,而且从环 境中提取和内化。儿童是自身道德认知的建构者,他们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新知识 和已有经验融合起来,不断建构新的认知,道德认知是在自身认知成熟的基础上,通过社 会经验获得的。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 (0 ~2 岁)、他 律道德阶段 (2 ~8 岁)、自律道德阶段 (8 ~12 岁)和公正阶段 (12 岁后)。 试题 6 :请简述学前儿童的特点。 标准答案 6 : 学前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自然性和社会性相统一; 2.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3.自主建构的学习个体; 4.发展具有差异性。 试题 7 :幼儿园户外环境创设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标准答案 7 : (1 )环境空间割裂,缺乏整合意识。 (2 )成人视角的创设,环境中的“游戏性”缺失。 (3 )以高结构器械与材料为主,低结构的开放性器械与材料较少。 (4 )教育目标片面,领域发展不均衡。 试题 8 :小学幼小衔接工作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标准答案 8 : (一)幼儿园方面的衔接工作 幼儿园应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好全面的衔接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给予幼儿身 体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小学方面的衔接工作 首先,小学教师应该熟悉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自身幼小衔接意识,适当调整 低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制度设置,帮助学生过渡;其次,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 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作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家庭方面的衔接工作 家长应该积极与幼儿园沟通,配合做好幼儿入学前的身体准备、心理准备、物质准备、 生活准备和习惯准备,不焦虑、不盲从,坚定地陪伴幼儿走好每一步。 试题 9 :从促使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学形成的主要人物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 宗麟中选择两位 ,谈谈他们关于学前教育的主要思想。 标准答案 9 :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即幼稚师范教育思想。认为研究幼稚教育如仅限于研究幼稚园 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 ,整枝叶者不整树木 ,决不是彻底 的办法”。 1、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是供幼师生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的重要实习基地。 张雪门认为课程 “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 ,从生活而开展 ,也从生活而结束 ,不 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它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 ,凡扫地、抹桌、熬糖、爆米 花以及养鸡、养蚕、种玉蜀黍和各种小花等 ,能够让幼儿实际行动的,都应该让他们实际 去行动。 2、“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应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方面的的需求。各种知识技能兴趣习惯等全由儿童直接的经验中获得。” 在这里他不仅提出课程及与儿童生活联系;须合乎儿童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 还特别强调了课程须有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