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尺的危害与防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尺的危害与防治 茶树是多年生多年生植物,主要种植在潮湿地区。茶叶生产中, 昆虫为害是茶叶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广被采用的化学防治便捷高效, 但也导致严重的“3R (Resistance, Resurgence, Residue) 问题”。我国茶产业发展史上3次茶树害虫猖獗性演替皆由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随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IPM) 技术的推广,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进行茶树虫害抗性研究及抗虫良种培育倍受各产茶国的重视。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Prout) ]属鳞翅目尺蛾科, 咀食芽叶, 是我国三大主要茶树害虫之一, 为我国南方茶区为害严重地域优势种。我国每年因茶树芽叶害虫危害, 造成茶叶减产15%~20%, 而局部茶区茶尺蠖暴发致茶叶减产60%以上, 还严重影响成茶品质。国内外对茶尺蠖危害与防治以及茶树抗虫机制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是培育抗虫良种的基础, 对于鉴定茶树抗虫等级、挖掘抗虫基因资源以及最终育成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1 茶尺的危害及防治建议 茶尺蠖国内各茶区多有分布, 尤以江南、西南茶区为甚, 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我国江南、西南等地多低山丘陵、山坞, 茶园郁闭避风, 温湿适宜, 21~26℃最适于茶尺蠖生长, 繁殖力最强, 阴雨多湿利于卵的孵化发育, 加上茶树长势好、留叶多, 茶尺蠖常暴发而造成茶园损失惨重。 2007年夏, 茶尺蠖在浙江丽水市丽新乡茶园大面积发生, 严重影响当季茶叶产量, 并且致树势衰退, 耐寒力差, 易受冻害, 两三年后才能恢复树势。2009年四川乐山茶园遭遇30年最严重茶尺蠖虫灾, 夹江县近万亩春茶减收超过三分之一。2010年贵州铜仁地区老山口茶场暴发茶尺蠖, 10多年生33.3 hm2茶园毁于一旦, 次年玉屏县亚鱼乡暴发茶尺蠖, 55.3 hm2优质茶园被茶尺蠖啃食, 形如火烧, 无茶可采, 损失严重。茶尺蠖随一些不同中国茶树品种被引进到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山脉和尼泊尔部分地区, 推测造成了近年当地茶尺蠖大暴发。 20世纪70~80年代对茶尺蠖多以化学防治为主, 90年代侧重综合防治, 目前大多提倡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生产上多采用深耕灭蛹、及时采摘降低幼虫基数、加强预测预报等措施;化学防治上筛选了一批防治茶尺蠖的高效新型低毒农药, 如凯恩、艾法迪、苦参碱、印楝素等。近年来国内对茶尺蠖生物防治进行大量研究, 重点利用了部分天敌资源及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NPV), 而茶树害虫化学生态学的发展也为生物防治提供可利用信息, 提出了绿色防治茶树害虫新思路。目前对茶尺蠖防治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化学防治效果好, 但副作用较大;生物防治对环境安全, 但仍存在技术瓶颈, 应用范围小;一些农艺措施效果发挥慢, 因此能否培育出抗虫良种一直是关注的热点。对于茶树对茶尺蠖抗性机制的研究将为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提供大量基础信息, 而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是以后育种工作的重点。 2 茶树抗虫机制 植物抗虫性多由遗传决定, 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对昆虫行为和生物学产生负面影响, 并且诱导利用昆虫天敌和微生物, 是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多级营养协同演化防御体系。按抗虫机制可分为组成型抗性和诱导型抗性。组成型抗性是茶树一种固有特性, 取决于基因型, 稳定存在植株中起作用;诱导型抗性是指被取食后茶树影响植食者行为或降低其嗜好性反应, 一种类似于免疫反应抗性现象。茶树组成型抗性包括形态结构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 诱导型抗性分为直接防御和间接防御。 2.1 茶树品种对茶尺的抗性 抗虫茶树品种多具有芽叶茸毛多、叶片厚且硬、表皮蜡质和角质层厚、气孔小且密、新梢色泽深、发芽早等特征。研究表明, 茶树部分形态结构如茸毛密度、表皮蜡质、角质层及表皮厚度都有可能影响茶尺蠖取食。茶尺蠖消化过量茸毛会过早死亡, 表面茸毛也使其难以粘上叶片。叶片表层较厚的角质、蜡质层具有酯结构, 其烃基和羰基成分可限制茶尺蠖等食叶类害虫为害, 此多见于骑马州等特异茶树品种。但对龙井43等7个常见茶树品种茸毛密度、上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与茶尺蠖发育历期进行多元统计分析, 虽不同品种叶片形态结构存在差异, 但与对茶尺蠖的抗性相关性却不显著。分析猜测, 对于咀嚼式口器、取食量大、易进入暴食期的茶尺蠖, 常见茶树品种形态结构差异不大, 对其抗性差异亦不会太明显。 茶树一些生理生化特征对茶尺蠖的防御作用相关。杨丽丽对龙井43等10个茶树品种叶片氨基酸总量、可溶性糖、多酚类含量和含水量与茶尺蠖发育历期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认为多酚类及氨基酸含量越高, 茶树对茶尺蠖抗性越强, 水分和可溶性糖含量越高, 抗性越弱, 与对其他害虫的抗性情况相契合;而郑高云进行了相似研究, 结果却与以上相悖, 这些问题有待进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