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引言 /1
第—节 数字金融平台的产生 、 问题与未来 /2
一 、从互联网公司到数字金融平台/2
1.点击率时代 /2
2.社群时代 /3
3.流量时代 /3
4.专业化时代 /4
二 、数字金融平台发展历程中的问题/5
1.从网络小贷的发展看问题根源 /5
2.问题的实质 /6
三 、数字金融平台的发展方向/6
1.金融脱媒的环境 /6
2.数字金融平台有助于金融脱媒的技术逻辑 /8
3.数字化金融中介的发展趋势 /9
第二节 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分析 /10
一 、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10
二 、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的基本特征/14
1.男性投资人更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风险偏好高于女性 /14
2.18~35岁的投资人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年龄越大越偏好 传统金融服务 /14
3.教育程度高的投资人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投资意愿随之 提高而增强 /15
目
0
ii 数字金融平台客户的现状与监管研究
4.已婚的投资人更多地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15
5.随着养育子女负担加重 , 选择数字金融平台的可能性降低 /16 6.群众身份的投资人更多地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17
7.城镇身份的投资人更多地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18
8.健康情况良好的投资人更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18 三 、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的经济情况/18
1.个人税后年收入集中于10万元以内 , 数字金融平台为
年收入在平均线以下的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 /18 2.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的年支出也集中于10万元以内 /20 3.家庭资产集中于300万以内 , 数字金融平台服务了相当
数量的家庭资产在平均线以下的人群 /20
四 、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的综合能力/21
1.随着技术能力提升 , 更愿意选择股票与基金和第三方支付
平台 /21
2.随着投资能力提升 , 更愿意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和股票与基金 /21 3.随着金融或经济能力提升 , 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且有意识
增加存款 /22
五 、 小结: 数字金融平台投资人画像/22
第三节 数字金融平台借款人分析 /24
一 、研究方法和实证结果/24
二 、数字金融平台借款人的基本特征/25
1.男性借款人更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其借贷意愿高于女性 /25
2.80后与90后借款人更多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借贷意愿随年龄
增长而下降 /27
3.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 , 借款人倾向于选择银行信用卡 /27 4.未婚的借款人选择数字金融平台的意愿更强 /29
5.随着养育子女负担的加重 , 借款人选择数字金融平台的可能性
增加 /29
6.群众身份的借款人选择数字金融平台的可能性更高 /29
7.城镇借款人更多地选择数字金融平台 , 且选择传统金融服务的 可能性也更高 /31
8.健康的借款人选择数字金融平台的可能性较高 /31
目录 iii
三 、数字金融平台借款人的经济情况/32
1.个人税后年收入集中于10万元以内 ,数字金融平台服务了 一群年收入在平均线以下的人群 /32
2.个人年度总支出集中于10万元以内 ,贷款意愿随个人年度 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强 /32
3.家庭资产集中于200万以内 ,数字金融平台服务了相当数量 的家庭资产在平均线以下的人群 /33
四 、数字金融平台借款人的综合能力/34
1.随着技术能力提升 ,倾向于选择银行信用卡和网络小贷平台 /34 2.随着投资能力提升 ,更倾向于选择银行借贷服务 /35
3.随着金融与经济管理能力提升 ,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小贷平台 /35 五 、 小结: 数字金融平台借款人的画像/35
第四节 数字金融平台的现实作用 /37
一 、有助于满足低收入与低家庭资产群体的金融需求/37
二 、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 ,更吻合客户需求/38 三 、重点服务于80后与90后的生活消费类贷款需求/40
四 、培养中青年投资人的投资意识与投资习惯/40
第五节 我国数字金融平台的监管经验与启示 /42
一 、我国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贷款的监管历程/42
1.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历程 /42
2.互联网贷款的监管历程 /45
二 、我国数字金融平台的监管经验/48
1.运用 “牌照监管十业务监管”相结合的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