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1982
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
?
?
苏日罕,郭恩亮,*,王永芳,银 山, 顾锡羚,康 尧,包山虎
1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2 2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高原灾害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呼和浩特 010022 3 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 呼和浩特 010022
极端气候事件是指特定时段内某类气候要素统计量值显著偏离平均值、且超出其观测统计量值区间上下限的阈值的事件[1]。与平均态的气候变化相比,极端气候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强,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的背景下,热浪、强降水、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将增加[2]。一系列研究又指出欧洲、蒙古高原、美国、伊朗等地区均出现极端暖事件逐渐增多, 极端冷事件逐渐减少的现象[3—8]。因此,极端气候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IPCC6)中指出,气候变化监测和指标专家组(ETCCDI)定义了27个代用气候指数,主要集中在对极端气候的描述上[9]。目前,国内外不同研究小组都一致认同代用极端气候指数对极端气候变化监测的重要性[10]。 除了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外,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也是热点问题之一[11]。植被连接着土壤、水圈和大气圈[12],其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植被的蒸散发等对生态系统能量收支、水热平衡和生物循环有着重要作用[13]。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监测陆地植被生长状态及空间分布变化的最佳指示因子[14],常用于反映区域内植被动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5]。例如,高滢等对陕西省极端气候指数与NDVI进行相关分析,发现NDVI对极端气候的响应具有空间差异性,比如NDVI与日最低气温极大值(TNx)在陕西省北部呈负相关,在南部呈正相关[16]。张晋霞等发现,气温日较差(DTR)和冷夜日数(Tn10p)是影响新疆大部分地区植被NDVI的主导指数[17]。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其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极端气候事件会对生态系统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群落结构、生产力和碳循环产生影响[18]。目前,有关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从极端气候的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多种维度深入探究其演变规律及对植被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极端气候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角度出发,选取18个极端气候指数对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从线性和空间异质性角度入手,探究极端气候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内蒙古自治区(97°12′—126°04′E,37°24′—53°23′N)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地区,总面积为118.3万km2。内蒙古地形复杂、地貌单元多样,平均海拔1000m,地形地势由西向东、从南到北逐渐下降(图1)。内蒙古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区,属于西北干旱、半干旱气候向东南沿海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的过渡带[19]。年均温为-4—9℃,具有夏季短暂而炎热、冬季寒冷而漫长、春季风大少雨、秋季气温剧降,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充足等特点。降水量少且不均匀,全区降水量平均为375mm,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图1 研究区概况Fig.1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2.1NDVI数据
本研究使用的NDVI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NOAA CDR NDVI数据集()。选取的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982—2020年,空间分辨率为5km,时间分辨率为1d。最大值合成法(MVC) 可以从多时间数据中选择最高NDVI值来代表某像元值,并具有消除云、大气与太阳高度角等干扰的优点[20]。因此,本研究利用MVC对NDVI数据集进行合成处理,构建了1982—2020年内蒙古地区的NDVI年最大值来监测该区植被动态及其对极端气候的响应。
1.2.2气象数据
气象数据来源于内蒙古气象局115个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数据,若有缺失的站点数据,利用历史同时期多年平均值进行了插补处理。使用Rclimdex1.0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后计算了1982—2020年18个极端气候指数(包括10个极端气温指数和8个极端降水指数),再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了空间插值,并将选取的极端气候指数从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3个维度进行了归类[21](表1)。
1.3 研究方法
1.3.1森氏斜率(Theil-Sen)和曼-肯德尔(Mann-Kendal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