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英国舆论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恶魔形象考辨.docxVIP

19世纪中叶英国舆论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恶魔形象考辨.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19世纪中叶英国舆论中两广总督叶名琛“恶魔”形象考辨 ? ? 季念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担任两广总督兼管理五口通商事务钦差大臣的叶名琛,其最为世人熟知的名号无疑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总督”。“六不”始见于晚清名士薛福成的《书汉阳叶相广州之变》一文,谓盖因“时人……憾其(叶名琛,笔者注)玩敌误国之咎”[1]233,于是以“六不”语之。《清史稿》亦以“六不”为叶名琛盖棺定论[2]。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六不”与史实不合,叶氏实为清政府的替罪羊①相关研究对“六不”之辩见于:伯钧,世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叶名琛评价管见[J].天津师大学报,1984(3):64-68.李毅.再评叶名琛的不战不和不守[J].广州研究,1987(1):51-54.韩世海.叶名琛在广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86-91.李贵录.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叶名琛的悲剧[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72-78.陈双燕.论叶名琛的对外交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03-109.黄宇和.两广总督叶名琛[M].区鉷,译.修订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63-212.。值得注意的是,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叶名琛残忍嗜血、杀人如麻的“恶魔”(monster)形象广为流传。已有研究对此稍有涉及,认为这是以时任英国首相巴麦尊为首的主战派将叶名琛大量处决洪兵起义俘虏和悬赏英国人性命相勾连,为扩大对华侵略提供借口②参见马亦男.西方人眼中的叶名琛[J].阴山学刊,2009(5):62-67.舒小昀,马亦男.从“广州屠夫”到“六不总督”——英国人眼中的叶名琛形象[J].英国研究,2011(00):236-262.黄清娟.法场旧事——叶名琛“杀人魔王”称谓存疑[J].文教资料,2011(28):88-90.诸荣会.原来如此:叶名琛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2:100-101.,但对“恶魔”形象的源流、依据和成因未作详细考证。本文以19世纪中叶英国最具影响的报刊报道和议会辩论记录为主,辅以英国外交档案、时人游记、回忆录及相关英中史料,对当时英国舆论中叶名琛的“恶魔”形象作一考辨。 一、叶名琛“恶魔”说之源流考 1856年10月8日的“亚罗号”事件及其后英军炮轰广州的消息于同年12月传到英国本土,随即“在英国统治集团朝野两派中,在议会上下两院中,都引起困惑、怀疑和混乱。”[3]。英国议会上下院分别于1857年2月24日至26日和2月26日至3月3日展开关于政府对华政策的辩论。尽管叶名琛因1852年广州“入城”问题、1854年“修约”问题③“入城”即英国人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要求进入广州城;“修约”即修订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与清政府签订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参见茅海建.入城与修约:论叶名琛的外交[M]//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40-173.令英国驻华公使包令(John Bowring)等外交人员积怨颇深,但在“亚罗号”事件之后他才引起了英国舆论的普遍关注,频频以残忍嗜血的“恶魔”形象出现在议会辩论和报刊报道之中。 在1857年2月26日上议院辩论中,为英国在华官员辩护的格兰维尔伯爵(Earl Granville)首先对叶名琛冠以“恶魔”之称,认为“亚罗号”事件中的中方证人“在这样一个恶魔的束缚下”[4]1367,不可能提供自由和独立的证据。巴麦尊于3月3日下议院投票之前的“慷慨陈词”更是将叶名琛定性为“残暴的恶魔”(inhuman monster)[5]1821,说他是“使一个国家蒙羞的最野蛮的野蛮人之一”,“犯下了一切可以损害和贬低人性的罪行”[5]1811。正如《泰晤士报》所论,英国人“对事务的兴趣源于它们在议会中的重要性。去年(1857年),整个国家都为中国而震惊,每个人都在说叶(名琛)的名字。”[6]尽管叶名琛的“恶魔”称谓在议会辩论中仅出现了两次,但它却在英国公众舆论中“一石激起千层浪”。 19世纪中叶的英国民众了解议会辩论详情的途径有两个。其一为伦敦出版商T·C·汉萨德(T C Hansard)出版的《英国议会议事录档案》。但在1878年之前,它对议会辩论的记录具有选择性,并主要依赖于报纸的报道[7],在时间上也存在滞后性。其二,报纸期刊的及时报道,这是了解议会辩论的最佳渠道。在19世纪50年代,伦敦及外省的主要报刊已形成了严肃风格。它们对英国本土和海外新闻非常关注,配备了职业记者,拥有独家信息来源,成为时人了解国内外时事的主要媒介[8]。其中,《泰晤士报》在日报业中独占鳌头,另有《每日新闻》(The Da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