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永州八中王红.docx

高中政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永州八中王红.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主题单元标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作者姓名 王红 所属单位 永州市第八中学 电子邮箱 673345933@ 联系电话学科领域? 思想政治 适用年级 高二 所需时间 2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一框的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本框共安排两节的内容: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阐述认识的含义、分类;实践的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第二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1.知道认识的含义、分类以及实践的含义与特点;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 2.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自觉投身实践,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对应课标要求 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含义和特征,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题单元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见学习活动设计 专题划分 按框题划分 专题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所需课时 2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1.知道认识的含义、分类以及实践的含义与特点;明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 2.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自觉投身实践,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专题问题设计 见学习活动设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 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 播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六中全会片段,引发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并请学生谈谈对全会的认识。 讲授新课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含义 合作探究一: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认识与意识的关系 点拨: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相同的,但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 认识的分类 材料: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一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脱贫攻坚战如期打赢,民生保障有效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有效,战胜多种严重自然灾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提问:上述文字对往年工作的总结认识和导入视频你所谈的感受认识有何区别? 点拨: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实践的含义、形式 教师强调:主体、客体、手段都是物质性的,改造的是客观世界。 判断: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实践活动? 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学生在教室听课;老师讲课 √;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行政机构改革√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家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科学实验活动 学生判断,给出理由,教师总结。 4、实践的特点 合作探究二:讨论分析以下三个问题,并总结出实践的三个特点。 (1)研究国产新冠疫苗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2)研究新冠疫苗与蜜蜂筑巢、蜘蛛织网有何区别?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3)国产新冠疫苗上市是在全团队科研人员经过长期共同努力下的结果。又说明实践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总结。 【例题分析】 1967年,一种可怕的瘟疫-疟疾席卷越南战区,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的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 屠呦呦和同事们勇敢地成为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试者,并在积极临床效果的激励下接着分离纯化了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1972年,他们得到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分子量为282道尔顿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