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国家权力向土司地区延伸的治理策略
这不仅是封建王朝在中国西南、中南海和西北地区的封建自治政治制度和管理制度,也是“国家在场”的制度。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强制性控制和国家在主要领域的乡村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反映了国家权力在主要领域农村社会的不断扩张。
一、 土地利用制度
明清统治者出于国家权力向土司地区延伸的需要, 要求各地土司必须在国家确定的土司制度框架内接受地方长官的约束, 履行驻防、守御的职责, 随时以备征调468。这些规定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权力对土司地区的强制性介入和在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不断延伸。
(一) 酋长继承制度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土司的承袭制度, 从国家强制性介入及有效控制角度看,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 宣抚使司职责
明初和清初, 西南民族地区土司只要是“来归者”, 明清中央政府皆“用原官授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又“以劳绩之多寡, 分尊卑之等差。”873即按对明王朝的“忠勤”情况而决定授予职官的大小。《明史》卷三百十一载:洪武十五年 (1382年) 置建昌卫指挥使司, “元平章月鲁帖木儿等自云南建昌 (当时建昌隶属云南) 来贡马一百八十匹, 并上元所授符印。诏赐月鲁帖木儿绮衣、金带、靴袜, 家人绵布一百六十匹、钞二千四百四十锭。以月鲁帖木儿为建昌卫指挥使”;《明史》卷三百十八载:“洪武元年 (1368年) , 大兵下广西, 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颜遣使赍印诣平章杨璟降。 (洪武) 二年 (1369年) , 伯颜遣使奉表贡马及方物, 诏以伯颜为田州知府, 世袭”。清政府为有效地控制土司, 其授职等亦有明确的规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八十六《兵部·土司授职一》载:“德尔格忒宣慰司……于雍正七年 (1729年) 归诚, 授宣抚司职。于雍正十一年 (1733年) 加授宣慰司, 改称今名, 另给印信号纸, 每岁认纳贡马十二匹, 每匹折银八两, 青稞一千五百斗, 每斗折银一钱, 狐皮十二张, 每张折银五钱”。
2. 清代的土司对承承者的一般规定
明清中央政府对土司的承袭有“赴阙受职”“承袭人范围”和“承袭的办法”等一系列规定。《明史》卷三百十载:“袭替必奉朝命, 虽在万里外, 皆赴阙受职。”但此规定仅是在中小土司中执行, 而在大土司中并未认真地执行或没有执行。第一, “承袭人范围”。《明史》卷七十二载:“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 胥从其俗。”这就是明朝廷规定的土司承袭人范围, 其具体情况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叔侄相立、族属袭替、妻妾继袭、玄媳继职、子死母袭。清代对土司承袭的规定更为严格、具体和明确。据《大清会典》卷十二载:土司亡故或年老有疾请代, “准以嫡子嫡孙承袭;无嫡子嫡孙, 则以庶子庶孙承袭;无子孙, 则以弟或其族人承袭;其土官之妻及婿, 有为土民所服者, 亦准承袭”2。而对破坏宗支嫡庶次序袭替的土司, 则要给予处分。《大清会典事例》卷五百八十九载:“如宗派冒混, 查出参究”“承袭之人, 有宗派不清、顶冒、陵夺各弊, 查出革职, 具结之邻封土官照例议处”。明清中央政府对于土司承袭的规定得到了各地土司的积极回应并基本上按照这些规定执行, 如四川石砫马氏土司的历代传承世系表现为嫡长子承袭、叔侄相传、子幼母袭、兄终弟及、族属袭替等5种形式。第二, “承袭的办法”。在土司的承袭中, 为防止假冒作弊, 明朝廷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办法。如具图本结状。《明会典》卷六载:“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定, 湖广、四川、云南、广西土官承袭, 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勘, 别无争袭之人, 明白取具宗支图本, 并官吏人等结状, 呈部具奏, 照例承袭”;又“天顺二年 (1458年) 奏准, 土官病故, 该管衙门, 委堂上官体勘应袭之人, 取其结状宗图, 连人保送赴部, 奏请定夺。”31清代对土司的承袭方法规定得更加明确、具体, 这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四十五《吏部·土官》“土官承袭”条有集中的体现, “顺治 (1643-1661年) 初年, 定土知府、同知、通判、知州、州同、州判、吏目、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经历、知事、巡检、驿丞等文职承袭由部给牒书其职衔世系, 及承袭年月于上名曰号纸, 其应袭职者, 由督抚察实, 先令视事, 令司府州邻封土司具结, 及本族宗图, 原领号纸咨部具题请袭。又定, 凡承袭之土官, 嫡庶不得越序, 无子许弟承袭, 族无可承袭者, 或妻或婿为夷众信服者, 亦许承袭。子或年幼由督抚题明注册, 选本族土舍护理, 俟其年至十五岁时请袭。”承袭条例还规定:其一要有当地官员的查核和作保;其二要有土司的“宗支图本”。如无“宗支图本”, 则不准承袭。预定土司承袭人, 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土司的管理。有的土司妻妾甚多, 子孙甚众, 常因争袭纷争、仇杀。为此, 明清朝廷制定了预定土司承袭人的办法。
(二) 酋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