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docx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唯有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颁发以来,我静心研读,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一、理清总体脉络和理念 本书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这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课程理念确立了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了学生需掌握与灵活运用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 “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知识走向能力,从能力走向素养。 核心素养是“四基”的发展,“四基”是核心素养的沃土。教师先要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要依据课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数学本质,突出重难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设计核心的数学问题,开展多样的数学活动,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要让学生喜思、能思、会思,并及时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走近数学、亲近数学、喜欢数学,真正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侧重对经验的感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主要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运算能力;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主要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融汇贯通于“三会”的学习中。《新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方面融合了数学学科与数学教育,内涵一致,逐步发展,关注人的思维与做事。把握好这些关键点,有助于我们在教学重难点上的突破,也有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三会”,从而让学生们学有所获、获而有成! 在课程内容中,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建议。这不仅让我们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指向,还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非常好用、也非常实用、管用;在学业质量中,还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并作了描述,帮助教师们准确地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最终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把握“课标”变化与理解 1.学段划分:将原来的小学两个学段分为三个学段: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学段细划,学段性更强,更具针对性。 2.课程领域: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各个领域的内容都稍作变化。 (1)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新课程标准》修订进行了主题的整合:在数与代数领域,将原来的六个主题整合为两个主题:数与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领域,将原来的四个主题整合成两个主题: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将综合实践赋予具体内容,小学主要以“主题式学习”为主。这样的整合形式,基于抽象结构,是现代数学的基本形式,也可以表达为研究对象的性质、运算、关系。比如说,把数的认识、比较和运算放在一起,角的认识和大小比较放在一起,分数的认识与大小比较放在一起,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放在一起。这些,无不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2)内容上,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主题把“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学段,把 “百分数”移到“统计与概率”,把 “负数”移到“综合实践”;增加了加法模型:总量=分量+分量。模型意识指导下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是数学应用的基本途径”,并感受模型的普适性,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大量的问题都与数学有关,有意识地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予以解释,即要突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一类”问题。例如加法模型—— “总量与分量”一课第二学段就已经教学,在第三学段“分数的加减法”这单元中,学生在解决“一块地的面积是公顷,其中的1/3种玫瑰花,1/6种郁金香,其余的地方种杜鹃花,种杜鹃花的面积占总面积的几分之几?”解这类问题时,学生经常出错,用5/6-1/3-1/6=1/3。我先请学生阅读与理解题目,把题目中的三个已知条件进行分类,5/6公顷一类、1/3和1/6分一类,前者是具体数,后者是分率;接着回忆加法模型:总量=分量+分量,如果5/6公顷是总量,那么分量应该是玫瑰花几公顷、郁金香几公顷和

文档评论(0)

xingxing01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请先付费阅读完整版再决定购买,谢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