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明初《顺天文志》订补
明初编撰的《永乐法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文献,包括22977卷和60卷。其收书范围“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奥典。”(《明成祖永乐大典御制序》)其中收录了不少宋元明初方志。按《大典》凡例,历代方志主要附见于各府、州地名之下,如《太原志》见于卷五一九九至五二〇五“原”字太原府中,《淳祐临安志》、《咸淳临安志》、《杭州府志》及《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均载于卷七五五至七六〇三“杭”字杭州府,此外,方志各类内容则分载于相关事目中,如“城”、“门”、“村”、“洞”、“仓”、“湖”、“岩”、“堂”诸字均收录了不少方志条目。《永乐大典》历经浩劫,今存仅300余册,约800卷,虽不足原书的百分之四,仍保存了700余种方志的遗文,成为考证和辑补古代方志的重要材料。
《永乐大典》卷四六四四至四六六三述顺天府,共二十卷,今皆佚失。但其中的八卷(卷四六五〇至四六五七)清末尚存,光绪十二年(1886年),缪荃孙得观《大典》,遂将这一部分抄出,缪抄本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1983年,该校出版社影印出版。
缪荃孙在《艺风藏书记》中,将自己所录抄本考定为永乐初年所修《顺天府志》,这显然是错误的。首先,《永乐大典》乃辑录体类书,在各州、府字目中,全录一部方志的情况至为罕见,一般都汇集了历代总志、方志,重新分类排列,顺天府部分,亦不当例外。缪抄本八卷中,未见征引《顺天府志》,所引诸志,除《太平寰宇记》、《舆地要览》、《元一统志》、《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而外,主要是《图经志书》和《析津志》。其次,该书述事,最晚至洪武九年(1376年),凡述户口赋税,皆止于洪武八年,倘若永乐初年赶在《大典》修成之前编写府志,即便不涉建文四年事,至少也应断限于洪武末年。姜纬堂先生对缪氏加一“志”字之不当,已作了详细考辨,并指出:“其所谓《顺天府志》,实即《永乐大典·顺天府》。”(《辨缪钞顺天府志〉的来历》,载《文史》三十二辑)
缪荃孙抄本,为《永乐大典·顺天府》七至十四部分,内容为顺天府寺、院、阁、塔、宫、观、庵、户口、田粮、额办钱粮、名宦、人物、忠节、孝行、贞妇、仙释、土产、灵异,及所辖宛平、大兴、永清、固安、香河、顺义、良乡、昌平、东安九县。姜纬堂先生认为佚失的前六卷应包括府县图、建置沿革、分野、至到、城池、风俗形胜、宫室、公署、坛、祠宇、陵墓、学校、军屯、民屯、兵防、古迹等目;佚失的后六卷应分叙密云县、涿州、房山县、通州、三河县、漷县、武清县、宝坻县、霸州、文安县、保定县、大城县、蓟州、玉田县、丰润县、遵化县、平谷县。
《永乐大典·顺天府》已经残缺,值得庆幸的是在《大典》其他字目中,还保存着另一些北京方志佚文。如卷三五八七“屯”字屯田条依次征引《北京志》、《宛平县志》、《永清县志》、《固安县志》、《香河县志》、《顺义县志》、《大兴县志》、《良乡(误题为“贤”)县志》、《昌平县志》、《东安县志》、《密云县志》、《涿州志》、《房山县志》、《通州志》、《三河县志》、《武清县志》、《漷州志》、《蓟州志》、《遵化县志》等书的有关记述;卷七五一二至七五一六“仓”字引有《北京府志》二条,《顺天府志》、《顺天府密云县志》、《通州志》和《涿州志》各一条;卷一一九八一“岭”字引有《宛平县志》、《密云县志》和《遵化县志》;卷一三〇七四至一三〇七五“洞”字引有《房山县志》三条,《平谷县志》一条。这些方志佚文虽只零章片简,却极具价值。例如方志中关于举世闻名的房山石经洞的记述,以往我们只能利用《万历顺天府志》的一条报道:“房山县石经,山东。隋大业中,法师知苑居此,顾刻石经一藏,唐贞观中,了涅槃经而死化,其徒相继,历辽金始卒业。贮洞者七,贮穴者二,洞则键以石,穴则镇以浮图。洪武间,遣僧道衍来观,留诗而去。”现在我们在《永乐大典》中发现了更早的一条方志记载:“石经洞在北京顺天府涿州房山县城西南六十里云居寺东,有峰曰小西天,其上有八洞,隋沙门静琬者,发愿以石镌华严涅槃诸经,至唐,经成,闷于石洞,人不可见。”两条记载详略不同,似乎前者经过考察,后者多据传闻,但都清楚地叙述了隋代和尚智苑(又称静琬)创刻石经及藏经的过程,是研究房山石经的值得重视的材料。又如,《大典》卷三五八七征引北平府县志中关于屯田的内容,又是了解明初军屯分布的珍贵史料,可与《明史·食货志》中的有关材料相参证。当然,对于考订和辑补《永乐大典·顺天府》残卷来说,现存《大典》中的这些方志佚文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通过比勘北京方志佚文和缪抄本《顺天府志》,我对《永乐大典·顺天府》征录的明初方志有了几点新的认识,现叙述如下,供史地研究者参考。
一、府志,县志实为一书
《大典》卷三五八七屯田条引录《北京志》及所辖州县志,《北京志》仅一句话:“倚郭并所属州县,洪武四年设置,官给牛具子种,各卫分拨军士开垦荒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