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docxVIP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道弯〞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2〕05-0201-0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块土地上发明出光芒、璀灿的文化。在政治、经济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众多原因的影响下,按综合性的划分法可以把中国民间舞蹈分为: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等五种类型。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农耕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中国民间舞蹈也以农耕文化型者居多,农耕文化型也成为五种文化型中的第一类型。其中胶州秧歌和东北秧歌是比拟突出的代表。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祈祷攘灾时所唱的颂歌、攘歌有关,是?周礼》“六鼓四金〞中“以正田役〞的延伸。秧歌最初是插秧,耕田时所唱之歌,开展过程中以民间的农哥、菱歌作为根底,又从一般的演唱秧歌,扮演戏曲人物,逐渐开展成为汉族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秧歌一词的含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出会〞、“走会〞、〞社火〞、“闹红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挠、竹马、早船、十不闲,以及花灯、花鼓等,有时也把其中的某种形式称作秧歌;狭义的,那么指秧歌〔地秧歌〕和高挠秧歌。秧歌和高挠一样历史久远。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标准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各地。后来又向民间二小戏〔一旦一丑〕、三小戏〔生,旦,丑〕开展。现在所指的秧歌即指有一定表演程式的此类民间舞蹈,或踩上跷表演的这种舞蹈形式。   一、“三道弯〞的运动形态   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地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常常称之为“扭秧歌〞。“三道弯〞是扭出来的,它是一个运动中的形态,是人体在扭秧歌的动作中所形成的体态曲线的流程。是人体在垂直轴的根底上扭动而产生的横向拉出或折回的结果,并有一种内收和下沉感。汉族民间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示例“三道弯〞就存在于任何汉族民间舞女性动作中,但是,从动作自身的本源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动力本源会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而不同的运动方式又会对“三道弯〞的异同产生影响。更准确地把握不同秧歌中的“三道弯〞,在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   二、“三道弯〞在胶州秧歌、东北秧歌中的异同   〔一〕不同动力本源受到不同的流变过程   东北秧歌主要源于辽南的高烧秧歌,由于脚下绑有木挠,重心不易掌握所以膝部要微屈,两脚需不断移动,身体和双手必须随着重心的移动而俯仰和甩摆,需加强腰部的控制力,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现在课堂上的东北秧歌多在徒步上做,但踩挠对形成东北秧歌格调特点的影响之大是非常明显的。在高挠上舞动的重点是要掌握重心,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稳扎,脚下重心的移动形成了东北秧歌中的“三道弯〞。因此,东北秧歌的动律、体态都是围绕这一形式产生开展的。   〔二〕不同动力本源产生不同的运动方式   胶州秧歌是以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的三道弯〞而着称。胶州秧歌的动力本源来自脚下的拧、碾,它主要是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自下而上的开展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的扭动,使身体在平面的根底上以腰部为中心在肩部和航关节处形成一种反抗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肩髋两个力点向心的扭动使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在横向拉出的同时又具有纵向转动的特点,使“三道弯〞体态动律在拧、碾、抻、韧中表现出独特的格调、力度和质感。无论胶州秧歌的步伐是前进还是后退,都自始至终使身体呈交叉曲线,这还是由于胶州秧歌特有的以脚下运动做支点,以自下而上的流动力量做控制重心的特点所形成。从而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东北秧歌的动力本源同样来自脚下,引起这一连串反馈的导火线正是重心的移动,我们在课堂中学习的秧歌其实就是从辽南的高挠秧歌演变过来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目前踢步的特点: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东北秧歌的格调特点表现为“良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重心变化而扭动,形成东北秧歌“三道弯〞体态是平面横向高低起伏的运动方式,表现为稳中浪。不管怎样的划圆动律,它都不同于胶州秧歌的拧,肩部和额关节的扭动是由脚下的移动连带而产生的,两点不发生纵向的拧动关系。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徒步秧歌的一种,流传在山东郊县一带,最早女角由男性扮演,由于它是徒步秧歌,又着重“扭〞的“三弯九动十八态〞,俗称“扭断腰〞。因此,胶州秧歌的“三道弯〞的幅度更大,更为夸张。三弯是指腰、镜、膝,它以腰为界,高低总是反向拧动的,互为动力依托;腹膀带下肢运动又始终保留着时间差,致使

文档评论(0)

凹凸漫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