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译文 寒夜月光洒向庭院深处的屋内,珠宝帘外梧桐树影斑驳。 孤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秋霜将落,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解释 洞房:深屋,位于许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珠宝,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此诗前两句用写景铺垫手法,描写主人公独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诗题“寒闺怨〞。后两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绘了一幅天寒岁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归的孤冷画面,孤寂凉情直入人心,千般味道涌上心头。第一句即点明时间:深夜,而寒月历来是秋冬两季的代名词。“洞房〞两字可理解为新婚后的洞房,而“洞〞又有深远的含义,也可理解为处于庭院深处的房间。但无论是哪种状况,一个“静〞字就让这本该是暖和融融的居所显得不同寻常的冷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耀着,所以更见幽静。 第二句更是将冷意继续延长,“真珠帘〞即为珠宝帘,尽显其华贵之意,与上洞房相称,不行呆看,显露出屋子主人身份的高贵,但即使是高贵的女子也摆脱不了空守闺房的孤独。帘外的一株梧桐树,静静地立在院子当中,月光摇落,将它的影子拉得很长。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示意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示意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第三句第一个字就点明此刻的季节,正是寒霜将落的深秋。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突然,她感到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但暮秋深夜,秋霜还未降落,女主人公玉手先知,预先通过手冷感受到即将到来的霜露,这不免引人遐思。 第四句给出了答案,原来女主人公并没有就寝,而是坐在灯下裁剪衣服,要赶制寒衣要寄给远方的征夫。气温骤降,手里的剪刀立即变得冰凉刺骨,她这才知道屋外就要下霜了。而下霜则更加说明屋外的寒冷,同时也反衬出闺房的冷寂和独守深闺的落寞。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快乐,离之悲哀,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 全诗虽似简洁,实则丰富,写得含蓄有致,情景交融,言简意丰,一“知〞一“冷〞,通过写闺中少妇寒夜为征夫赶制冬衣的情景,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 创作背景 这首闺怨诗,是以战争为背景的,大约写于公元822年〔唐穆宗李恒长庆二年〕前后。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白居易从忠州调回朝廷。时宪宗去世,穆宗继位,宦官把持朝政,天子纵荒,宰相才下,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政治特别黑暗。加上朝廷以为藩镇割据已经平定,天下太平无事,令各军裁减兵额,激怒了无业的士兵。公元821年〔穆宗长庆元年〕,河北地区的朱克融、王廷凑和史宪成等兵将又乘机拥兵割据。朝廷发兵十五万人平叛,但财竭力穷,毫无建树,只是给广大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苦痛。《寒闺怨》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写成的,也含蓄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战乱征戍的怨恨之情。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二篇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古诗简介 《闺怨》这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改变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参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翻译/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细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