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古鼎》古考.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学古鼎》古考 一、 《汉纪六宣帝神品》,云 《宝记》第0303部分中的古印章(图1):。 该玺“县”作“”, 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 “”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 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 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 “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 作(《侯马》198:10) 、(《玺汇》5491) 等形, 《说文》:“妾……从, 从女。”对照其它材料, 我们不难发现, 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 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按, “”字应释为“光”。甲骨文“光”作(《合集》4486) , 《说文》:“光, 明也。从火在人上, 光明意也。”西周金文作(虢季子白盘) 。或从火、从女, 作(宰峀簋) , 《金文编》引杨树达曰:“从女与从儿同。”西周金文“光”作为晋系古玺文字“”所本, “”亦应分析为从火、从女。字下从女应无疑问, 然而, 字所从之“火”作, 与常见的“火”字作(《玺汇》3364) 、(《货系》3393) 等形似乎不类, 但是, 战国文字的“火”字亦常有加横笔为饰者, 如(《帛书丙》) 、(《货系》4065“焛”字所从) 。而且, 在晋系文字中, 象火光的左右两点常有省略的情形, 如(《货系》1457“焛”字所从) 、(《货系》4003“焛”字所从) , 即与“”字所从之形体相同。东周时期“火”作的省变轨迹可图示如下: 因此, 将“”释作从火、从女的“光”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这方古玺中的“光”应为地名, 通作“黄”。“光”与“黄”两字的关系密切, 《说文》:“黄, 地之色也。从田、从炗, 炗亦声。炗, 古文光。”在文献中互通的例子比较常见, 如《左传·襄公二十年》:“陈侯之弟黄出奔楚。”《公羊传》、《谷梁传》“黄”均作“光”;“光”与“黄”作为形声字的声符也可以互换, 如《说文》“或作絖”, 《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 《经典释文》“觥”作“觵”, 且云:“字又作觥”。 战国时期, “黄”处于赵、魏之间, 又称黄城。《史记·赵世家》:“ (赵敬侯) 八年, 拔魏黄城。”之后, 黄又归魏, 所以才有赵肃侯八年的“围魏黄不克”。《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黄城在魏州冠氏县南十里, 因黄沟为名。旧注陈留外黄者, 非。”黄城后称作“内黄”, 《水经·淇水注》:“《地理风俗纪》:‘陈留有外黄, 故加内。’《史记》曰‘赵廉颇伐魏取黄’, 即此县也。”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二十里。 此外, 三晋出土兵器中有黄城戟 (《新收》973) 、黄城戈 (《集成》17.10901) , 兵器铭文中的“黄城”与玺印之地名“光”应为一地。 二、 “为“盲”还是“谏” 施谢捷的《古玺汇考》267页收录一方古玺 (图二, 1) , 为北京杨广泰所藏, 之前未见著录。该玺文字, 施先生释作“长盲 (?) ”, 对后一字的释读不敢确定。按, “盲”字见于古玺, 作(《玺汇》1647) , 从目、亡声。“”所从之与“亡”之作(《郭店·老甲》29) 、(《玺汇》2506) 等判然有别, 因此, 将“”释为“盲”是有问题的。 其实, 这方古玺可与《玺汇》0764 (图二, 2) 相互对照: 《玺汇》0764 之“”原阙释, 何琳仪释为“”, 《战国文字编》则释为“赈”。联系战国文字中“贝”常有省作“目”的情形, 如“”之作(玺汇5343) 、“贤”之作(中山王圆壶) 等, 我们认为释“”为“赈”较为妥当。 通过对比图1与图2, 我们不难发现两方玺印为同文玺, 图1“长”后一字亦应释“赈”, 只不过“辰”所从之“厂”借用了玺印的内框, 属于借笔现象, 这种借笔现象在古文字材料中并不罕见, 不但有合文中两字之间、单字里偏旁结构之间的借笔, 而且也存在借用书写材料的情形, 如下揭几枚货币(图三) : 前3例货币的面文借用了货币的中脊线, 第4例中的“子”字的上部笔画借用了货币的边框, 均与“长 (张) 赈”玺情形类似。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