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的利用比较.docxVIP

两栖类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的利用比较.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栖类生境中滇蛙和昭觉林蛙的利用比较 栖息地选择是指野生动物决定、选择适宜的生存和繁殖环境因素,这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几个主要关键因子如果存在,就可基本满足动物生活的需要。野生动物对环境因子的要求往往比营养因子重要,并多半是由其内在进化机制所决定(Wei et al,1998;Yan Chen,1998)。 我国动物生境选择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多集中于鸟类及兽类(Shi Zheng,1997;Zhang Ma,2000;Yang et al,2000;Zhang et al,2003;Cui et al,2005)。两栖类种群生态学研究报道不少,但生境选择的研究报道不多(Pan et al,2002)。Zhou et al(1998)对5种两栖类的生境调查发现,不同种类的生境选择与形态相适应,其生态分布受生境的植被状况及湿度等因素影响。Wang Li(2000)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栖息生境及分布研究表明,在海拔400—800 m,密度较高;它们喜居于落叶阔叶林内,或以落叶阔叶林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中,以及与其相关的林缘灌丛、林间小溪、林间沼泽中。Yu(2000)对赣东北山区越冬后的棘胸蛙(Rana spinosa)蝌蚪栖息地生物因子调查发现,越冬后的1龄棘胸蛙蝌蚪主要栖息在山溪主流的分支、水流缓慢、流量较小的水坑中,坑中水质瘦、清澈、稍偏酸。 现有两栖类生境研究多局限于定性描述,缺乏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支撑(Zhou et al,2000;He et al,2002)。若选择一些量化指标(如地类、地表植被覆盖程度、植物种类等),将栖息地小生境量化反映,经统计分析和比较,则能更准确反映一物种栖息地选择喜好。选择同域分布物种滇蛙(Rana pleuraden)和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探讨它们的生境选择偏好,可了解两栖类的生态分化途径,丰富两栖类种群和群落研究内容,为两栖类栖境条件的有效保护提供依据。 1 一般研究和方法 1.1 池塘下溪 观察地点位于昆明市东北郊西南林学院后山的白沙河靶场水塘(东经102°46′86″—102°46′90″,北纬25°04′26″—25°04′31″),海拔1 962 m。水塘东西向宽21—40 m,南北方向长63—82 m,面积约2 000 m2。四周高而中间低,雨季时最深处超过2 m,旱季时平均水深约为1.5 m。水源主要来源于降雨,由附近山谷汇集流进水塘。塘内水草丰盛,主要为禾本科的双穗雀稗(Pasdpalunm paspalodes)和苋科的空心莲子草(Atl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常年不败。水塘东西北三面环山,山上树木茂盛,树种为蓝桉(Eucalyptus globulus)与云南松(Panus yunnanensis)的常绿混交林;南面临谷,有一拦水坝和一水沟。水沟供菜地灌溉之用,平时常封堵。水塘西北岸主要为双穗雀稗构成的草地和高山灌丛草甸,灌丛主要是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杨梅(Myrica rubra)等(Li et al,2005)。 1.2 实验设计及数据采集 调查时间为2004年10月30日—2005年5月3日,蛙类越冬期间(2004年12月19日—2005年3月10日)未做调查。2004年10月30日—12月19日预观察,检验方法的可行性及预操作。2005年3月11日—5月3日正式实地调查和数据采集,每周2天,共16天。每天观察3次(9:00—12:00、12:00—17:00、17:00—19:00)。调查样线为沿水塘一周的闭合线路,长约300 m,以线路两侧能够看到蛙的距离为宽度,以约0.3 km/h的速度行走。因遇见蛙就要采集各类数据,所以每次绕水塘一周约需1 h。 1.2.1 静栖点测量和记录 蛙的静栖点包含以下5种生境类型:干燥草地、湿润草地、无植被干燥泥地、湿润泥地、水体。发现蛙后,捕捉,确定种类,测其体长(自吻端至体后端的直线距离),然后释放。随后以发现点为圆心,作半径为1 m的样圆,测量和记录以下数据: (1)最高植物高度。用卷尺测量静栖点0.20 m范围内最高植物的高度(精度0.01 m)。 (2)生境基质组成。将样圆8等分的半径作为测定线,沿测定线每0.20 m设1个测点,每条测定线有5个测点,共计40个测点。记录每一测点上的生境基质类型(水、水草、干草、湿泥、干泥、土壁),计算样圆中各类型基质所占的百分比。 (3)水温和气温。用酒精温度计测量水体或非水体生境中静栖点的水温和气温。 (4)水深。测量水体生境中静栖点的水深(精度0.01 m)。 (5)至水源或岸边的直线距离。测量非水体生境中蛙的静栖点距水源的直线距离,或水体生境中静栖点距岸的直线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