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县西金丝龙山遗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南城县西金丝龙山遗址 西桐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博爱县金城乡遗址位于西桐城村附近,西距县城7.5公里,北距太行山10公里。属于地势平坦的山区,海拔107108米。运粮河和勒马河在遗址的西南和北部流经该地区(图1)。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曾多次做过调查和试掘,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等进行了复查并发表相关资料。因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渠设计经过该遗址东部,受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南水北调办公室的委托,山东大学考古系于2006年6月至2008年1月分四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勘探与发掘,共布10米×10米探方50个(分为Ⅰ~Ⅴ区),另开探沟3条,发掘面积共计5200平方米,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遗存。现将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一、 浅灰色土浅法律部门 发掘区位于龙山文化城址之外的东南侧,文化层厚2米左右,多数探方和3条探沟可分为五层堆积(第4、5层可再分亚层),且每层的时代和厚度基本一致。现以ⅢT0904西壁剖面为例予以介绍(图二)。 第1层:现代耕土层。灰色土,结构较松软。厚13~24厘米。包含物有陶片、铁块、瓷片等。 第2层:近代耕土层。浅黄褐色土,结构较疏松,硬度适中。厚12~35、深16~28厘米。包含物有陶瓷片等。此层下开口较多唐宋时期灰坑、灰沟和少量房址。 第3层:唐宋时期堆积。浅灰褐色土,结构密实,较硬。厚14~16、深45~58厘米。包含物有陶瓷片、石块、砖瓦块等。瓷器主要有碗、碟,陶器有瓮、罐、盆等。此层下开口少量战国至汉代灰坑。 第4层:战国至汉代堆积。为黄色或棕红色的河流沉积物,粘性较大。厚约50、最深近200厘米。一般填于更早时期的沟类遗迹中,可分为2~4亚层(本探方西部仅见4A层)。部分亚层下开口少量战国至汉代和龙山时期灰坑。 第5层:龙山文化堆积,可分为3个亚层。以灰色细沙为主。厚23~80、深100~200厘米。部分亚层下开口少量龙山时期灰坑。 第5A层:灰褐色土,结构细密较软。厚20~24、深102~105厘米。出有少量陶片和石器等,陶器有罐、瓮、器盖、盆、钵等,石器有刀、铲等,多残断。 第5B层:深灰色土,结构细密较软。厚15~21、深124~140厘米。出土较多陶片、石器、兽骨、田螺壳和细沙砾等,陶器有罐、瓮、盆等,石器有刀、铲、镰等。 第5C层:浅灰色土,较软,结构细密。厚20~46、深140~202厘米。出土较多陶片、石器、兽骨、田螺壳等。陶器有罐、瓮、盆、器盖等,石器有刀、铲、镰、斧等。另于该亚层中部或底部发现数层经流水作用形成的陶片薄层(本探方为一层),呈斜向或水平堆积,厚约5~15厘米。陶片较细碎,有的已被磨圆。 第5C层下为生土。 在本次发掘的第Ⅴ区T1111~T1115和T1211~T1215共10个探方中,缺失唐宋及战国至汉代和龙山时期的地层堆积,近现代层下即为龙山文化等时期遗迹打破生土(部分探方有次生土)。另在解剖沟TG01西端发现第6层堆积(详见下文)。 二、 土壤条件及状况 经过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大规模钻探和3条探沟的重点解剖,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期堆积和龙山文化城址的基本信息(图三)。城址位于整个遗址(及西金城村)的中东部,绝大部分压在现代村舍之下。城墙位于地表1.5米以下,残高2~3米。城址的平面形状大致呈圆角长方形,只有西南角略向内斜收,城内面积25.8万平方米,含城墙面积达30.8万平方米。北墙长560、西墙长520(含斜收部分)、南墙长400、东墙长440米,周长近2公里。北、西墙宽约25、东墙宽约10米,南墙宽度介于二者之间。城墙为生土和细沙土、淤土拍筑而成,局部为堆筑或夯筑。西、南墙中部有中断迹象,可能为城门所在。北、东、南三面城墙外侧发现有小河或排水沟环绕形成的防御壕沟。 现以3条探沟的解剖来说明城墙和壕沟的堆积情况。 根据TG01的解剖可知,东墙开口于第5D层下,筑于生土之上,被5D层下开口的小灰坑H4、H5打破。墙体宽10余米,残存高度2米余,城墙至少可分为7~8个小层,基本水平分布,每小层厚多在0.2米左右,用较纯净的褐色生土拍打筑成,土质较硬,局部可见残碎夯土块,未见夯窝等。各小层基本未见陶片等包含物。此探沟西端发现第6层堆积,为黄褐色细沙土,含较多炭粒和少量草木灰、红烧土粒,叠压于城墙内侧墙根之上。因条件所限,此层仅清理约4平方米,厚0.23~0.48米,其东端被H4打破,向西伸出探沟。此层出土少量陶片,多残碎,可辨器形有罐等,属龙山文化时期。 TG03的解剖显示,南墙开口于第5C层下,筑于生土之上。已揭露部分宽近20米,残存高度3米左右(最北端为晚期沟G2打破)。此墙可辨有六次构筑行为,依次编为Q1~Q6。其中Q1~Q4由外向内依次叠压,并分别为4~8小层褐色土、黄褐色细沙土及灰黑色淤土斜向堆

文档评论(0)

uyyyeuury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业文档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