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初步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始皇陵的初步研究 “陵墓”是指皇帝的坟墓和“睡觉”,是指皇帝睡觉和生活的地方。帝王死后,在墓地上,要仿照现实生活中的模式,建宫殿,藏神主,具衣冠,按时进奉生活用具和饮食,这就是所谓“陵寝”。 一般认为,中国的陵寝创始于战国中期,成熟于秦汉时代。秦汉帝王的陵寝比先秦国君要复杂得多,除了有坟丘式的“陵”和绕以垣墙的“陵园”以外,还有与之相配合的寝殿建筑,西汉还在陵旁建庙。根据考古发现,瘗埋在陵园内外的乘舆车马、珍禽异兽(或用明器代替)、玉圭、璧,以及模拟军队列阵送葬的兵马俑群,妃嫔宗室大臣的陪葬墓,都是秦汉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 陵区地貌和地面建筑遗迹 秦在统一六国以前,秦国国君墓地上已出现简单的陵寝设施。根据陕西考古报道,葬于雍城(今凤翔)陵区,时代约当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的秦公陵园,平面多作东西窄,南北长的竖长方形,有双重壕沟围绕,墓上大多发现有享堂建筑遗存;葬于芷阳(今临潼)陵区,时代属战国晚期的秦先王陵园,四周仍环以壕沟,墓上开始出现坟丘,墓上原有的享堂,则被移置于陵侧,成为陵寝、便殿。秦始皇的陵寝建制实际上是在秦先公先王陵寝建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改壕沟为垣墙,并加以扩大和复杂化。 史籍对秦始皇的陵寝制度记述不多。《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着重记始皇坟丘和陵内的埋藏,未及地面建制;蔡邕《独断》、《续汉书·祭祀志》对始皇陵的地面建筑也只简单提到“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所以,对秦始皇陵寝建制的了解,只能通过田野考古的勘查和发掘。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查,开始于60年代初。1974年以来,勘查发掘全面展开。目前已基本上搞清陵寝的平面布局。它大约是由陵墓、陵园、寝殿、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种陪葬坑,以及陪葬墓组成的。其中的多种陪葬坑、陪葬墓已作了部分发掘,其它主要是依靠勘探资料认定的(图一)。 (一)陵墓 始皇陵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坟丘座落在陵园中部偏南,夯土筑造,呈覆斗形,底部近方形,每边长350米左右,顶部平台状,东西长24、南北宽10.4米,现存高度76米。坟丘底下是地宫。勘探出的地下宫墙南北长4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厚各约4米。墙体顶部距现地表深2.7~4米,系用未经焙烧的砖坯子砌成的。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门道5条,南西北三边各1条,门道外均作斜坡通道。宫墙内的空间当是地宫,即墓室,平面近方形,面积约18万平方米。因未发掘,地宫的立体结构和地宫内外的埋藏情况,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两个发现可供参考。一个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物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对地宫做过两次汞量测量,在坟丘中心1.2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强烈的汞异常存在。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可以证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另一个是1980年在坟丘西侧20米处发现两套彩绘铜车马。每套一车驾四马,车上各有一御官俑。车马俑皆青铜铸制,大小约为实体的二分之一。2套铜车马同置于一个长方形盒状的木椁内,前后排列,皆面西。从出土位置推测,这里应是设在西边甬道或墓道旁的车马库。 (二)陵园 陵园平面呈南北向的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保存不好,除南边的内外围墙在地面上仍有残存外,其余仅存地下墙基。经探测,内墙墙长1355、宽580、周长3870米。内围墙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建筑。在内围墙中部东西横贯一条隔墙,把内围墙分为南北两区。在内围墙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的夹墙,把北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内围墙的南东西三面各有一门,北面有二门。中部东西向的隔墙上也有一门。在这些门上都有门阙,其中保存较好的是南围墙门阙,基址仍高出现地面2~3米。外围墙长2165、宽940、周长6210米,墙基宽约8米。四面各有一门,各门也都有门阙。除东墙门阙已遭严重破坏外,其余三门阙保存较好,西门台基犹存。 (三)寝殿 陵园地面上探出多处建筑遗址,除上述的门阙基址、角楼遗存以外,主要集中在内垣南区坟丘北侧、内垣北区西半部和内外西垣之间稍偏北处。坟丘北侧的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6.2、东西宽5.7米。中部有高出的殿基。殿基旁有巨石砌成的台阶和门道;四周环绕回廊,外面有用石片或卵石铺砌的道路。从殿基的规模和出土的菱纹铺地石、巨型的夔纹半瓦当推测,这组建筑是极为宏大的,与《续汉书·祭祀志》所载“秦始出寝,起于墓侧”的位置相合,故定此基址为寝殿遗址。北区西半部的建筑基址,位于寝殿北侧,排列成组,出土镶贴墙壁用的大批青石板和夔纹半瓦当,与寝殿互为呼应,此处似即便殿。位于两垣之间的遗址,因出土陶器上有“骊山飤官”刻文,可知此处应是供奉陵寝膳食祭祀的“食官”官署遗址。 (四)陪葬坑 瘗埋于陵园内外的陪葬坑,内容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模拟军队送葬的兵马俑坑,一类是模拟宫廷马厩的马厩坑,另一类是象征宫苑珍异动物的动物坑。 1、兵马俑坑共发现四个,集中分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