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的设计思想.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考工记》的设计思想 《考证》是先秦时期第一种工艺技术文献,反映了先秦时期以用为本的思想观念。这种以用为本的观念在器物的设计上表现为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特点, 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制造等问题。先秦时期, 墨子、韩非子、管子等人在器物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特别重视“以用为本”的设计理念。张道一先生在《〈考工记〉研究三题》一文中说, “制造物品, 要分析其机制, 发挥其功能, 以收到最佳的效益。”这种以用为本的设计制作思想对后世的艺术设计有深刻的影响。 《考工记》中关于甗的记载相对来说较为简略, 在抟埴篇“陶人”一节中这样记载:“陶人为甗, 实二鬴, 厚半寸, 唇寸。”“凡陶旊之事, 髺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膞, 豆中县, 膞崇四尺, 方四寸。”(1)闻人君先生将其译注为:陶人制甗, 容积二鬴, 壁厚半寸, 唇厚一寸;凡陶人、旊人所制的器具, 形体歪斜、顿伤、破裂、突起不平的都不能进入官市交易;陶器要用膞校正, 豆柄要直立中绳, 膞的高度为四尺, 方边, 每边四寸。虽然《考工记》对甗描述的笔墨不多, 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甗的容量、厚度, 制作工艺、工具, 以及进入市场的标准。这给后世生产留下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一、 唐至古代时期的中国唐时陶的形制 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流行于商代至汉代, 东汉之后逐渐衰亡,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种组合炊具, 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的带有箅子的锅。甗的造型分上下两部分, 中间有穿孔的箅, 上部的甑与下部的鬲或鼎、釜, 或分体, 或合体, 多为圆形、立耳, 少数为方形。早期的甗为陶制, 商周时期, 甗开始用铜铸成, 秦汉之际出现铁制甗。 甗的形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 在商以前, 甗为陶制, 陶甗的陶甑部分较大, 陶鬲部分较小。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甗, 但数量很少, 普通百姓日常所用的甗大多仍为陶制。商代的青铜甗多为甑、鬲合铸, 也有少量分铸, 一般为一甑一鬲。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晚期出现了“一鬲三甑”的“三联甗”。西周时期出现了方甗, 造型更加科学、美观。 从目前出土的陶甗来看, 其质料大多为夹砂陶。陶甗作为陶炊具, 必须耐火、耐高温, 能经受火的反复炙烧而不裂不炸。在陶土里掺入沙粒可以提高陶器的耐火性, 与此同时, 也降低了陶泥的可塑性, 因此陶甗往往都比较厚重。在《考工记》中有记载, 陶甗“容积二鬴, 壁厚半寸, 唇厚一寸”。《考工记》中的量制是齐国之制,(2)一鬴等于六斗四升。由此可见, 陶甗体积较大, 壁和唇较厚, 总体上看来是比较笨重的。 陶丕的制作方法经历了由手捏到泥条盘筑, 到慢轮、快轮以及模制的演变历程, 其烧制技术也随之改进。由“器中膞”我们可以推断出, 当时的陶器制作已经发展到了快轮的高速旋转轮制技术。膞, 是指在制陶器 (或原始瓷器) 时配合旋削的工具。陶丕在陶钧上转动时, 树膞其侧, 量其高下、厚薄, 正其器。陶钧是制造陶器丕的转轮, 是一个较大质量的旋转轮盘, 是比徒手工具技术含量高出许多的技术装置。《说文解字》释:“钧, 三十斤也, 从金匀声。古文钧, 从旬。”正因如此重的旋转轮盘, 才能实现制陶时的持续高速旋转功能。《考工记》中对膞这样记载:“膞崇四尺, 方四寸。”目前并没有膞的实物出土, 因此, 它的形制用法迄今尚未明了。 从陶甗到青铜甗的过渡是在商代早期, 此时青铜器造型仍是“仿陶”阶段, 因此青铜甗的造型与同时期陶甗的造型类似。陶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为青铜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技术条件。考古发现,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鬲, 就已经开始用成品器物作内模翻制而成。(3)模制技术能使器物的外形更为规整、美观, 应用于青铜冶铸时发展为模、范翻制技术。现藏于铜陵市博物馆的变形夔纹分体甗, 属于春秋时期的锡青铜器, 通高58.2厘米, 口径38.8厘米。上部甑上绳索状双耳, 很明显其模型有绳索绞股后成模, 无范线, 所以双耳的外范为整体范, 以焚失法单独铸出无范线的双耳, 再嵌入甑体的外范中, 铸甑体时双耳即与甑体连为一体。(4) 二、 刘热织物 从出土甗的遗址中可以发现, 其用途主要有三种, 即作为炊具、礼器和葬具。 首先, 甗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炊具。甗最初是作为炊具出现, 其用途与现代蒸锅类同, 它实际上兼具灶与锅的双重功能。最初的甗多为甑、鬲铸为一体, 甑内没有箅子。后来甑的内壁铸上了三个三角齿, 用于承托箅子。甑多为圆体, 侈口, 两立耳。商周时期的青铜甗的甑、鬲开始分铸, 甑底穿孔作为箅子, 箅下的榫圈与鬲口形成子母扣。如此设计使甗变得方便灵活, 易于使用。 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 出现了联体甗, 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的三联甗便是这样一件独特的青铜器。该甗于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通高68厘米, 甗架高44.5厘米、长103.7厘米、宽2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