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辨性阅读——走向真知的必由之路
一、回到文本
2017版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那么,什么是思辨性阅读呢?
思辨性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阅读的目的与诉求不同,方式与结果自然也不一样。有的阅读是为了消遣取乐,或者满足个人趣味,这样的阅读强调个体的兴会和悦纳,自由度大,个体差异也大,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千个观众就要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要就是针对这种阅读讲的。
思辨性阅读则不同。它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真知,或者为了解决问题,个人的好恶与体验都要退居其次,而阅读的准确性、明晰性与合理性,就成了判断阅读效果的首要标准。结论的对错有一个客观的、公共的判断标准。这样的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进行分析与论证、权衡与判断。思辨性阅读,正是批判性思维的用武之地。而批判性思维,则被专家们称为“21世纪技能的核心”。①因此,我们也可将思辨性阅读称之为批判性阅读。
思辨性阅读,就是基于文本的理性的反思。
我们喜欢混沌思维,阅读也是如此。我们喜欢笼而统之地谈阅读,将个体感受与客观认知混为一谈,将“我认为”当做“它原本”,带来了很多模棱两可与暧昧不清的纠葛。即便是高考阅读命题,偶尔也会出现此类莫名其妙的题目,给评价和评分带来了诸多麻烦。大家知道,个体感受与趣味很难用分数来区分,如果还要精确到0.5这样的数字,那就更荒唐了。
当然,思辨性阅读并不排斥个体的感受与个人的趣味,因此,它并不在一般意义上排斥阅读的个体差异与主观创造;但在承认“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合理性的同时,更强调追求“最哈姆雷特”②的理解。也就是说,追求最合乎《哈姆雷特》这个“文本”的理解。《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客观存在的、独一无二的文本所承载的。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根基。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了阐释作品的两种路径,一是直面文本,一切关于文本的断言与结论,文本是唯一的依据;另一种呢,则是通过文本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来解释作品,比如作家。③作家是作品的生产者,用钱钟书式的幽默来表达,研究母鸡也能认识鸡蛋。但事实上,母鸡不是鸡蛋。种种原因,譬如环境的压力,或者自我秉性的影响,或者风格的追求,都会让作家原本的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生“变形”,因此,研究作家也并不必一定能达成关于作品的真知。
在思辨性阅读中,人们倾向于用“文本”替代“作品”这个词,这并不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这里其实大有深意,作品是相对于作家讲的,作品是作家的子女,我的作品我做主;而文本则是相对于读者讲的,当作者将“作品”交给了公众,它就成了一个独立的公共文化产品,作家再不能指手画脚,更不能垄断对它的解释,而读者呢,也未必要对作家俯首帖耳,言听计从。每年高考之后,总会有个别作家,一面为自己的作品进入高考沾沾自喜,一面又按捺不住内心的轻狂,指责命题人误解了作者的本意,他们的逻辑往往是,连我都没想到的问题,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当然是你错了。他们显然不明白“文本大于作者”的意思,他越位了,当然也就将自己的肤浅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再如人们熟知的“知人论世”,通过分析作家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状态来推断作品的内涵;还有人曲解西方的接受美学,片面强调读者的感受与反应,以此来推断作品的意蕴,等等,这些都属于艾布拉姆斯所说的通过“关系”来间接地解释作品。其实,这些方法本身并没错,而且还非常有价值;只是说,这样的理解都是间接的推断,它本身不具有论证性,不能自证其明。究竟合理不合理,还得回到文本,让文本说话。
文本是思辨性阅读的基石,这是开展思辨性阅读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陈思和先生说对文本要有一种“信仰”,强调的也是这个意思。
二、实证与分析
尊重文本,知易行难。文本是一个事实与观念并存的世界,但事实与观念往往彼此夹杂,互相渗透。要在文本的迷宫中不迷失方向,不丢失自我,就是挖掘文本的事实真相,厘清文本的内在逻辑,把握文本的褒贬是非。这就需要实证与分析的功夫。
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王”。在文中,这是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物,常常被人忽略。秦王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如果为表象所迷惑,对他的理解就会走向脸谱化,而一个脸谱化的秦王,必然会导致我们对蔺相如的脸谱化的理解。
如果不先入为主,仅就“完璧归赵”一节看,这个秦王看起来倒有点虚弱与怯懦,至少表面如此。你看,蔺相如在朝堂上斥责秦王倨傲轻慢,要求他按照平等原则,举行一个隆重仪式来交换和氏璧。面对咄咄逼人的蔺相如,秦王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允诺了蔺相如的条件。出乎意料的是,等到秦王布置好了场面,蔺相如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逃回了赵国。不仅如此,还公然指责“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都不讲信用,连人家祖宗八代都骂上了。应该说,这一轮倒是蔺相如自己不讲信用。咱们不妨站在秦王的角度想一想,秦王该不该恼羞成怒?但秦王的反应却也只是“与群臣相视而嘻”。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中语文:字音识记专项训练.docx
- 高中语文:专题二 填空题 -高中语文统编版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分题型专练(必修上册).docx
- 高中语文:专题05 情景默写精选20题(辽宁、海南)(新高考Ⅱ卷区专用)(解析版).docx
- 高中语文:专题05 名句名篇默写精选20题(解析版).docx
- 高中语文:主题10:品德与操守-2023年高考作文素材主题预测.docx
-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学案 -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高中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答案(一).docx
- 高中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答案(三).docx
- 高中语文: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答案(二).docx
- 高中语文:在经典与生活的同构中触动良心.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