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齐向华教授五种失眠症辨治体系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梦不休息”、“睡不休息”和“不睡”。这是一种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如果你睡眠不好,你就不会睡觉;如果你睡眠时不舒服,你会在睡眠时醒来;如果你醒来时没有睡就睡不着。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症。顽固性的失眠,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中医强调“整体观”,齐向华教授在梳理古代相关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古代医者对患者白天和夜间的状态给予同等重视,而不只是重视晚间的入睡时间这一“点”上,基于此,齐师创新性的提出了烦躁焦虑状态、惊悸不安状态、郁闷不舒状态、思虑过度状态、精神萎靡状态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
1 从“睡眠”到“心理”
心理状态是特定时刻或时间区间心理信息内容保持相对不变时心理系统各种要素及关系和功能存在的综合,是大脑完成一项相对独立的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最小功能单位。导师齐向华教授在研究失眠症时发现:失眠症患者不仅有晚间的失眠症状,其白天的心理状态也与常人相异。经过多年临床研究,齐师最终提出了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即在特定的时刻和时间区间内,保持着异于正常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情绪、认知等的心理信息内容。《灵枢·本神》认为:“心藏脉,脉舍神”,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脉象中蕴含的信息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机体的心理状态,故而笔者试诠释失眠症五种“中医心理紊乱状态”辨治体系,并探究其心理特征脉象,以此为临床诊疗失眠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外热曰躁,热则奏上”
烦躁不安状态的失眠认识由来已久,最早的描述见于《伤寒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于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烦躁焦虑状态是一种心理紊乱状态,指失眠患者心境不良,自觉心中烦闷不解、情绪不安,甚则躁动不宁的状态。《三因方》指出:“外热曰躁,内热曰烦。”所谓“烦”,《圳氏医镜》曰:“虚烦者,心中扰乱郁郁而不宁”,其甚者则“神志躁动”。情绪表现为心中扰乱,郁郁不宁而烦躁、易怒,在焦躁的心理情绪之下,患者躯体行为表现出不安宁,“肢体躁扰”,“反复颠倒,懊憹烦心,不得眠也。(刘河间)”脉象上表现为“躁”动,即在脉搏搏动的起始段和最高点出现抖动之象,多系脉搏搏动过程中的高频杂乱谐振波增加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谓:“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此类失眠患者在治疗上宜除烦安神,药选栀子、干姜、知母、玄参等,同时可适当配合安定心理情绪的心理、音乐等疗法。
1.2 患者心虚不安,则心虚而惊神乱象
惊、悸虽然并称,但其临床表现和含义不同,“惊”在《说文解字》中为“惊者,骇也”;在《不居集》中为“惊惧恐畏,精亏气弱,神无所依而不寐”。而忧思伤脾,脾气郁结,运化不利,聚湿成痰,蓄痰扰乱神明,也可致睡卧不安。“惊悸不安状态”是指失眠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对事物过分害怕而出现心中悸动,惊惕不安,无故多虑的心理紊乱状态,严重者不能自主的神乱貌。《中藏经》称此状态为“惕惕然无眠”。患者表现为时时无故惊悸,忐忑不安,情绪低落,喜悲伤,心虚则畏人,精神不倚,魂魄妄乱,不能独卧,梦斗讼。惕惕然无眠,卧起不宁,瞑目欲眠,精神不守。另外,患者还常有胸腹及腰背隐痛,时时眩仆,胸闷短气等表现(《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脉象上表现为:(1)“悸”动:脉搏搏动时附加在血管壁上的多频率、多振幅的谐振波,给诊者以抖动、震动细颤的感觉;(2)脉搏搏动的最高峰有匆匆滑过的悸动感,持续时间极为短暂。《伤寒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蠢子医》中形容这种脉象为“往来如鼠窜”。(3)来驶去驶:在脉搏的上升支和下降支的陡升陡降,起落迅疾。《太平圣惠方·卷四·治心气不足诸方》谓:“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怒恍惚,心神不定,惕惕而惊,宜服紫石英散方。”此类失眠患者治疗上宜镇惊安神,药选朱砂、紫石英、远志、茯神、龙齿等,同时可适当配合放松心理的心理、音乐等疗法。
1.3 应激愤怒的状态
吴澄在《不居集》中指出:“忿怒太过,肝气上逆,内邪蕴滞,烦扰不寐。”郁闷不舒状态是指失眠患者心理宣泄不够而引起的忧郁愤懑积聚于心,忧思烦冤纠结不解,而对其它事物处于迟钝和无兴趣的心理紊乱状态。患者表现为:情绪低落,郁闷不舒,不善言语,幽忧寡欢。躯体行为表现为:太息嗳气,肩被紧痛,腹部胀满,按之心下及胁部有抵触感;临床上这类患者大多性格内向,或有情志内伤,有不得心理宣泄的历史,分为急性应激状态和慢性应激状态。在脉象表现上,《医家心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