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的影响.docxVIP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的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中隔偏曲对鼻腔双侧鼻窦炎发病的影响 鼻塞的发生与鼻中隔离桥密切相关。目前,许多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对鼻中间偏冲对双重鼻腔炎症的发病率影响没有太多的研究。有学者认为鼻中隔偏曲两侧鼻窦炎的发病率无差异,但因其研究所采用的样本含量偏小,混淆因素可能较多,所以结论的真实性尚需更多的证据来支撑。本文采用大样本、前瞻性调查研究2 074例因鼻中隔偏曲、鼻窦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鼻中隔偏曲双侧鼻窦炎发病率的差异。 1 数据和方法 1.1 入选条件及设备 以2006-01-2012-03期间川北医学院附属广元市中心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2 074例鼻中隔偏曲伴慢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 049例(50.6%),女1 025例(49.4%);年龄12~70岁,中位年龄35岁;病程3个月~20年,中位病程2年。入选条件:(1)慢性鼻窦炎Ⅰ型,即单纯型慢性鼻窦炎(保守治疗无效);(2)高位鼻中隔偏曲且偏向一侧,按马有祥等的方法将鼻中隔偏曲分为高位偏曲和非高位偏曲:中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相对应的鼻中隔存在偏曲者称为高位偏曲,该平面以下相对应的鼻中隔存在偏曲者称为非高位偏曲;鼻中隔偏向一侧使鼻腔形成窄侧与宽侧,窄侧中鼻甲未受压或中鼻甲受压向外侧移位或中鼻甲黏膜水肿和息肉样增生。设备:前鼻镜、Olympus电子鼻咽喉镜(日本)、16排螺旋CT(美国GE)、德国STORZ鼻内镜手术系统。排除有鼻部手术史及外伤史、鼻息肉、鼻腔新生物、鼻部变应性疾病及“S”形鼻中隔偏曲者。 1.2 侧麻黄个数和因素集 鼻窦炎个数计算方法:1个鼻窦发生炎症,记为1个,用“+”表示;窄侧与宽侧分开计算;前组或(和)后组筛窦炎统一计为1个,即单侧鼻窦炎个数最多计为4个。 收集数据:(1)窄侧与宽侧各自的鼻窦炎个数,发生和未发生例数;(2)窄侧与宽侧各自的解剖变异发生例数,主要是钩突肥大、中鼻甲肥大、筛泡肥大、中鼻甲反常曲线、下鼻甲肥大和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Haller气房、鼻丘气房等因条件有限未作统计);(3)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分别收集不同年龄段男女鼻窦炎的发生例数;(4)鼻中隔左、右偏曲的发生例数。 1.3 窦炎及麻黄性各等级的信息比较 用SPSS 13.0软件包处理数据。窄侧与宽侧鼻窦炎个数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鼻窦炎发病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发生鼻窦炎的危险度用RR值比较。不同年龄段男女鼻窦炎发生例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 流炎性行为与疼痛 主诉鼻塞334例(16.1%);鼻塞、流脓涕650例(31.3%);鼻塞、流脓涕、头昏痛562例(27.1%);鼻塞、头昏痛299例(14.4%);流脓涕、头昏痛71例(3.4%);鼻塞、流脓涕、头昏痛伴嗅觉下降35例(1.7%);鼻塞、头昏痛伴记忆力下降35例(1.7%);鼻塞、流脓涕伴嗅觉下降18例(0.9%);流脓涕18例(0.9%);鼻塞伴头胀痛18例(0.9%);额面部疼痛18例(0.9%);头昏痛16例(0.7%)。高血压病53例(2.6%),糖尿病18例(0.9%),哮喘病9例(0.4%)。 2.2 窄侧解剖变异 (1)窄侧鼻窦炎1 687例,宽侧鼻窦炎1 58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9,P0.05),窄侧平均秩次(1 656.396)大于宽侧(1 612.184),见表1;(2)窄侧和宽侧鼻窦炎发生例数分别为1 687例(81.3%)和1 582例(76.3%),未发生例数分别为387例(18.7%)和492例(23.7%);窄侧、宽侧鼻窦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5.915,P0.01),且窄侧发生鼻窦炎的危险度RR值(1.4)高于宽侧(0.7);(3)前组鼻窦炎1 722例(83.0%),后组鼻窦炎632例(30.5%);(4)不同年龄段男女鼻窦炎发病率的比较见表2;(5)鼻中隔偏曲左侧1 148例(55.4%),右侧926例(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9,P0.05);(6)窄侧与宽侧解剖变异主要有钩突肥大[窄侧7.0%(145/2074)、宽侧27.0%(559/2 074)],中鼻甲肥大[窄侧7.8%(161/2 074)、宽侧38.0%(788/2 074)],筛泡肥大[窄侧26.2%(543/2 074)、宽侧39.0%(809/2 074)],中鼻甲反常曲线[窄侧5.4%(111/2 074)、宽侧15.5%(321/2 074)],下鼻甲肥大[窄侧52.9%(1 098/2 074)、宽侧67.0%(1 389/2 074)],鼻中隔高位黏膜肥厚[窄侧0.5%(11/2 074)、宽侧2.8%(58/2 074)];(7)所有患者中上颌窦囊肿占13.5%(右侧62.5%、左侧37.5%),真菌性上颌窦炎占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