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浅谈.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浅谈 课程内容? 博大精深—— 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贡献? 激烈碰撞——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我国的长期对话? 自主创新—— 特色鲜明的中西医结合? 再铸辉煌—— 中医针灸的世界影响 课程安排10月13日(周五)10月20日(周五)课程讲述(1)课程讲述(2)课程讲述(3) 课程讨论(1) 1. 你可能不熟悉医学知识,但是毕竟或多或少地听说 过或接触过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根据你的所见所 闻,加上你的思考和理解,谈谈你对中医和中西医 结合的初步认识。2. 近期网上对中医的讨论甚多,其中持批评意见占 多。你也可对此问题进行评述,亮出你自己的看 法。讨论题: 第一节博大精深——我国传统医学的历史贡献 中国医药学(可简称为中医学,也应包括汉族以外的中国其他民族的传统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一)、中医学的悠久历史 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早在四千多年的甲骨文上,就有关于疾病及卫生知识的文字记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专著《黄帝内经》,详细地记载了人体的生理、解剖、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医学知识,初步形成了以阴阳、脏腑、经络等为主线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至今对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历史上,凡有杰出成就的著名中医学专家,都能站在时代前列,敢于推陈出新,善于总结经验,因而不断促进中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战国东汉三国扁 鹊张 仲 景华 佗 晋代唐代皇甫谧、葛 洪孙思邈宋代王惟一、钱仲阳、宋慈 金元四大名家 刘完素,张子和 李东垣,朱丹溪明清李时珍,张景岳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王清任在中医、中药和针灸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中医基础理论简介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从经验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原则。“阴阳五行”是中医学理论的哲学思想。阴阳:对立统一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 “脏腑”、“经络”是中医的人体解剖、生理学脏腑: 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经络: 十二经脉、任脉、督脉“气血津液”则代表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四诊”、“八纲”是中医面对疾病时诊断及思考的手段,中药、针灸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病因:诊治: 中医学的精华特色: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中医术语与中文语言关系密切 激烈碰撞——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在我国的长期对话经历了平等交流——激烈对抗——并重发展的历史过程第二节 传统医学: 各文明古国、各古老民族都有西方医学:? 古希腊及古罗马医学? 中世纪黑暗现代医学的产生和发展 ? 文艺复兴? 实验医学(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发展)? 现代医学(不断吸收当代科技成果)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学生誓言—— 就中外医学交流而言,16世纪以前主要是中国与印度、日本、韩国、越南、阿拉伯等东亚、南亚及中亚地区和国家的交流,与欧洲的医药交流还是间接的,而且16世纪之前的中外医药交流,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东学西渐”。(一)、早期阶段:平等交流 自从16世纪(明朝万历年间)起,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相互接触及交流,在中医界便产生了中西医“汇通”的思想。至19世纪中叶,西方医学更是大量进入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形势。西方医学在中国广为传播,呈现出中、西医并存的竞争局面,在中国医学史上诞生了“中西医汇通派”。 1580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广州传教,同时也传播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机械和医药知识等,后又到北京,直至1610年病逝。他为西方自然科学传入中国开辟了道路,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包括医药知识交流)颇有贡献。 传教士邓玉涵(FalherJean Terrenz,1618年来华)和汤若望(Johann Afam Schallvon Bell,1622年来华)等著《人身说概》、《主制群征》,这是西方医学传入的早期。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西医知识,主要是人体解剖学和“脑主记忆说”,成为当时对中医影响最早和最大的西医学说。当中医界接受这些西方医学知识影响后,便产生了“汇通”思想。 一般认为,在中国医学史上,方以智(1611-1671年)是我国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第一人,他是首先明确提出、最早提倡中西医“汇通”(或称“会通”)的中医名家。他的《医学汇通》成为中国第一部论述中西医汇通之专著。这里既有中医脏腑气血之基本理论,又有西医解剖学之描述,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论述了中医脉诊之理,体现了方以智

文档评论(0)

133****53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