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成因及分布规律.docxVIP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成因及分布规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太平洋海山区富钴结壳成因及分布规律 太平洋山区是塞伯格壳广泛分布的中心区域。目前,中国正在对该地区的富钴地壳进行调查,了解该地区山海形成的发展历史,对研究富钴地壳的起源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对太平洋地质及地球物理方面的基础地质研究的缺乏, 我们对中太平洋海山的形成及其演化知之甚少, 笔者在查阅了大量DSDP和ODP等方面的资料后, 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对该区海山的形成演化及与富钴结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笔者希望这些工作能对我国的富钴结壳资源调查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 1 中太平洋的火山群 中太平洋海山群是一组板内火山型海底平顶山, 经前人研究, 特别是DSDP和ODP多个航次的深入调查, 对它的形成演化史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 中太平洋海山群在120~90 Ma间起源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 后来随着太平洋板块的扩张而不断漂移至今天的位置。海山在水平漂移的同时还发生了垂直方向上的升降, 曾经形成出露海面的群岛, 后又沉降形成现今的海底平顶山群。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现今仍是一个同位素和热异常区, Smith等 (1989) 通过研究西北太平洋Megellan海山群中的两个海山认为, 它们起源于该同位素异常区。 1.1 中太平洋的物质条件 (1) 古地磁学的研究结果是中太平洋海山漂移的最直接证据。Tarduno等 (1995)对中太平洋海山Allison和Resolution进行了基底玄武岩的古地磁研究, 得到Resolution海山866站位碳酸盐岩的古纬度为14.6°S, 这与之前在DSDP463站位附近的早Aptian (128 Ma) 碳酸盐岩的古纬度13°S处于同一误差范围内, 同时可以看出从Hauterivian到Aptian期间, 基本上没有或只有很微小的纬向飘移;Allison海山的古纬度为14.2°S, 这些纬度值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 (一个多热点同位素异常区) 的纬度值一致。 Haggerty和Silva (1995) 在总结ODP 144航次成果时也指出马绍尔群岛几座海山的古纬度约在10°~20°S。其中, Limalok在15°S, Lo-En在25°S, Wodejebato在21°S, MIT在14°S, Takuyo-Daisan海底平顶山也在7°S。 (2) 这些海山的年龄总体上显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 但也有例外。Tarduno和Gee (1995)研究认为, 这些海山并不是同时形成的, 之所以如此, 是由于它们是由几个热点形成的, 而不是一个热点所为, 如果只有一个热点, 则会显示像皇帝海岭那样有规律的年龄递减现象。 (3) 宏观上看这些海山呈不太规则的海山链。前面已提到, 由于是几个热点的共同作用, 再加上漂移过程中方向的改变, 使本应规则的海山链变得复杂起来, 但在莱恩群岛、马绍尔群岛仍能看出海山链的走向。 (4) 与SOPITA (South Pacific Isotopic and Thermal Anomaly) 之间海山形貌、岩石学及同位素比值特征的相似性 (McNutt and Fisher, 1987;Baker等, 1995;Christie等, 1995) 也是中太平洋海山漂移的重要证据。 中太平洋海山的漂移历史大致如下: 古地磁数据显示, 到晚Aptian (约110 Ma) 时, 中太平洋海山 (MPM) 尚位于20°~25°S, 靠近繁盛的生物礁生长纬度带的边缘。 有证据表明从早白垩到Aptian期, 中太平洋海山区随太平洋板块发生了向西偏南的运动 (Winterer和Metzler, 1984) , 但至晚Aptian (约110 Ma) 时, 最南没有超过25°S, 之后向西北漂移直至今天的位置。 1.2 中太平洋威海的晋升历史及其证据 (1) 深水生物组合 Silva等 (1995) 发现, 在早Aptian, 这些海山上全为与浅水碳酸盐有关的特提斯低纬生物组合, 至晚Albian, 变为加勒比海生物省组合, 晚Campanion-Maastrichtian为中太平洋的浅水生物组合 (有孔虫和双壳类) , 至始新世为深海生物组合。 (2) 财产结构层 中太平洋海山的平顶部位普遍存在不同厚度的沉积组合, 记录了海山的升降历史。以Allison海山为例, 玄武岩基座之上为中、晚白垩纪的浅水生物碳酸盐岩, 晚Maastrichtian的浅水生物碳酸盐岩位于浅水碳酸盐岩层的顶部, 并普遍存在溶蚀溶洞等喀斯特构造和磷酸盐交代现象, 其上发育硬质富钴结壳层。富钴结壳的上面则沉积了较为疏松的深海钙质生物软泥。 (3) 深水碳酸盐岩顶部 Winterer等 (1995) 发现Allison海山的浅水碳酸盐岩顶部存在喀斯特地貌, 深入浅水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