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环芳烃的研究现状
多环芳烃(pahs)是指以浓环形式连接的化合物,以二级或二级以上的苯环形式。有4个或少于4个苯环的属轻质多环芳烃,多于4个苯环的属重质多环芳烃。PAHs主要是由煤、石油、木材等有机化合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而产生的一类致癌化合物,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目前已发现的致癌性PAHs及其衍生物已超过400种)。PAHs进入人体后会经历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在Ⅰ相代谢过程中,PAHs被细胞色素P450酶氧化为活性更强的环氧化物,这些环氧化物在环氧水解酶的作用下可被还原或水解成羟基代谢物;这些羟基代谢物在Ⅱ相代谢过程中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相结合从而降低毒性,并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而具有毒性的代谢物则可与蛋白质、DNA等大分子结合。由于PAHs对生育、发育、血液、心脏、神经及免疫系统等具有毒性,因此在高职业PAHs暴露环境下,容易诱发肺癌、皮肤癌、鼻癌和膀胱癌等疾病。
PAHs分布广泛,无论在空气、水体还是土壤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研究表明,对于不吸烟的非职业暴露人群,饮食接触PAHs是日暴露PAHs的主要途径,约占人体日暴露PAHs的70%以上,而从食用油中的摄入量占食物中摄入量的1/3。在玉米油、葡萄籽油、橄榄油、椰子油、花生油、棕榈油、菜籽油、南瓜籽油中都检出过PAHs。本文对食用油中PAHs的来源、检测及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更好地研究PAHs提供依据。
1 pahs来源
Grimmer和Hildebrandt于1968年首次向人们揭示植物油中PAHs的含量水平。在椰子油中曾发现PAHs含量超过2 000μg/kg,而在其他植物油中很少超过100μg/kg。Teixeira等研究表明,精炼前大豆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中PAHs分别为65.33、17.36、38.95μg/kg,精炼后分别为8.67、4.90、7.00μg/kg。食用油中PAHs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1)PAHs可在油料干燥过程中同燃烧不完全或热解燃气直接接触而产生,并向食用油迁移。Barranco等报道,油料用热解燃气干燥,可使其食用油中PAHs含量达到2 000μg/kg。(2)大气污染油料作物,引发PAHs不断向食用油迁移。全世界每年排放于大气中的PAHs为几十万吨,主要以吸附在颗粒物上和气相的形式存在。Sagredos等报道,工业所排放废弃物中的PAHs引起大气污染,从而导致压榨植物油中B(a)P含量达到60μg/kg。(3)油料在机械收获、运输、加工等过程中因接触机油等污染物而受到PAHs污染。Scimko等研究表明,植物油用聚乙烯材料包装贮藏时,植物油中PAHs含量与贮藏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印刷油墨也可使植物油受到PAHs污染。(4)浸出油溶剂残留率过高,浸出溶剂中芳烃类物质造成食用油PAHs污染。
2 基本过程及基本过程
食用油中PAHs的分析主要包括样品的前处理和测定两个基本过程。影响油脂中PAHs测定的主要因素是油脂中含有大量甘油三酯和脂肪伴随物,因此需要对样品进行前处理以消除干扰,富集待测组分,提高检测灵敏度,降低检测限。
2.1 处理方法pahs前处理
2.1.1 净化过程去除干扰物的步骤及效果
食用油中PAHs传统前处理方法采用液-液萃取,萃取后采用不同的色谱净化过程去除干扰物,该方法步骤繁琐、流程长、成本高、效率低且重复性差。Pandey等用液-液分配法将植物油溶解于正庚烷中,再用二甲基亚砜萃取PAHs,回收率为58%~99%,检测限为0.1~4.0 ng。
2.1.2 重质碳酸钙-液萃取法
固相萃取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样品富集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液体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吸附,与样品基体和干扰化合物分离,然后再利用洗脱液洗脱或加热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目标化合物的目的。该法高效、耗用溶剂少,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液-液萃取法。Moret等采用硅胶固相萃取柱对食用油进行前处理,重质PAHs的回收率大于93%,相对标准偏差为5%~13%。Barrco等分别用C18柱、DACC柱和氧化铝层析柱进行食用油的前处理,C18柱对于易挥发的PAHs(萘、苊)回收率较低,对重质PAHs回收率较高,重复性较好;DACC柱前处理需70 min,回收率为70%~130%,重现性较好;氧化铝层析柱前处理需2 h,检出限低于1μg/kg。
2.1.3 双组分纤维固相萃取浓缩
固相微萃取是在固相萃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萃取分离技术,1990年由加拿大Waterloo大学Pawliszyn首创。它是利用涂有吸附剂的熔融石英纤维吸附样品中的有机物质而达到萃取浓缩的目的,集萃取、富集和解吸于一体,具有无溶剂、可直接进样、操作简便快捷、灵敏的特点,克服了固相萃取回收率低、吸附剂孔道易堵塞等缺点。Purcaro等采用GC×GC-T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