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救亡题材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 摘? ? 要: 本文探讨救亡题材艺术歌曲有别于一般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认为:戏剧性因素的运用和民族风格的探索,是值得重点审视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 救亡题材? ? 艺术歌曲? ? 主要特征 艺术歌曲源于十九世纪在德奥兴起的浪漫主义歌曲,以舒伯特作于1814年的《纺车旁的格丽卿》为标志。其主要特征有:(一)歌词大多采用著名诗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二)钢琴伴奏与旋律密不可分,专曲专用,具有重要的地位;(三)写作技法较为复杂,格调高雅;(四)多数为独唱歌曲,为室内性音乐会而作。 中国艺术歌曲兴起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音乐初步发展的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着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初步发展,艺术歌曲的创作也开始快速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之间矛盾激化,日本拉开了惨无人道的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也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卫国战争。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均立足本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救国救民口号,以满腔热血投入浩浩荡荡的救亡队伍中。在强烈的爱国激情鼓舞下,音乐家们创作了一大批各式各样音乐形式的作品,谱写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宏大乐章。艺术歌曲这种“阳春白雪”的音乐体裁,同其他音乐形式一起纳入音乐家的创作范围,其中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更是异军突起,在抗战音乐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独特的光芒。以黄自、应尚能、陆华柏为代表的作曲家们,在极端困苦的战时环境下,以艺术歌曲这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创作一批表现抗日救亡社会政治内容的优秀艺术歌曲,推动艺术歌曲体裁在我国的发展。 抗战救亡时期,音乐创作的核心思想是:音乐为抗战服务,音乐应成为抗战救亡的强有力武器。因此,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所有音乐形式,在救亡音乐思潮的影响下,都呈现出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个性存在。 救亡时期艺术歌曲创作,除具有一般艺术歌曲创作特征外,亦形成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创作的独特个性,具体体现在戏剧性因素的运用与民族风格的探索两方面。 一、戏剧性因素的运用 以抗日救亡为主题,表达奋战救国、爱国思想的音乐创作,应具有一定的战斗性、号召力,艺术歌曲也不例外。此时期的艺术歌曲为突出表现抗日救亡题材音乐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在用宣叙调写作旋律、用大跳音程表现情感及用“字句描绘”手法增强音乐表现力等方面皆有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用宣叙调写作旋律 “宣叙调亦称朗诵调。欧洲歌剧、康塔塔、清唱剧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模仿和强调语言中的自然音调为基本特点”①(680)。 宣叙调的旋律写作一般强调说话式的自然音调变化,多运用同音反复及上下音级进,音乐与歌词语调紧密结合,不带有明显的主题材料。 宣叙调歌唱性不强,介于说与唱之间,缺乏抒情性,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为突显音乐的戏剧性,在旋律创作中借鉴使用了宣叙调写法,如陈田鹤的歌曲《望月》中“但,你要当心,那可恶的乌云,将要遮蔽你的光明,破坏你的伟大”就使用了宣叙调的写法。 “旋律方面,作曲家仿照同音反复的宣叙调写作手法与下行四度旋律模拟相结合,独特的节奏类型则是其点睛之笔。该句按照原诗的朗诵方式,结合空拍,将这一整句分割为五个简短有力的音乐结构,即符合原诗语气的表现方式又颇具朗诵性质”②(24)。 为密切配合歌词音调,作曲家运用了同音反复、上行级进与下行四度等写作手法,同时结合符合歌词朗诵音调的节奏型,道出作曲家对乌云肆虐的担忧及警惕,体现出与黑暗乌云抗争的不屈决心。 同样的写作手法在《哀挽一位民族解放的战士》中“在那新的墓碑,刻着战士的形状”一句中亦有体现。旋律采用同音反复、下行级进与下行四度的写作手法,结合附点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等节奏,描述了作曲家对死去战士的呼唤与怀念,音乐哀伤而又暗含力量,为下面号召人们推翻黑暗、走向光明做好铺垫。 又如陆华柏的《故乡》为加强故乡遭到破坏后的对比亦借鉴宣叙调的写法,“现在/一切都改变了/现在/已经是野兽的屠场”用朗诵的音调、ff的力度,道出对敌人血与泪的控诉,与呈示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二)大量大跳音程表现情感 为增强音乐的戏剧性,抗日救亡题材艺术歌曲多通过大跳音程的频繁使用表达激昂、愤慨之情。 如歌曲《哀挽一位民族解放的战士》中“那面鲜明的旗帜”为突出“鲜明的”用了上行四度跳进,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伟大的思想。在“的旗帜”处又用了下行四度跳进,为接下去“那个震惊宇宙的战鼓,呐喊一声”一句的高音做铺垫。“那个震惊宇宙的战鼓,呐喊一声”旋律采用上行四度跳进音程,到达全曲的最高音f,着重突出“呐喊”一词,表现鲁迅先生对黑暗社会的愤恨,控訴旧社会暗无天日的暴力统治,号召人们打破黑暗,迎接光明生活的到来。 又如应尚能的《吊吴淞》中“点点都成泪”一句,旋律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