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视野中的东亚和东南亚音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文化视野中的东亚和东南亚音乐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中国音乐主体上是作为交通天人的方式产生的。它最初用于检测季节交替,制订历、度、量、衡;同时也用于向神灵献祭的仪式。因此,“乐”这个概念,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乃意味着“雅乐”或“礼乐”。①参见王小盾《上古中国人的用耳之道》,《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中国音乐学史上的“乐”“音”“声”三分》,《中国学术》2001年第3期。这样一种音乐观念,随汉文化的流传而流传,其范围同汉文化所覆盖的时间和区域相当。 “乐”概念在东亚和东南亚的传播,是依靠古代汉文化另外两个要素实现的:一是汉字,二是儒学。汉字、儒学、礼乐这三者,可以说是古代汉文化的三个支柱和三个价值标志。它们代表汉文化区各部分的共同传统,相互配合而发生作用。比如,礼乐制度,以儒学为思想理论的基础;儒学,以汉字为记录和传播的手段;礼乐,既是儒学的行为表达,又是汉字的重要的符号补充。汉文化从中原向周边的渐次扩散,事实上是这三者所组成的系统的扩散。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礼乐为主体的音乐。由于音乐有通人心的功能,不仅反映人的思维并作用于人的思维,而且反映人的感情并作用于人的感情,因此,在古代东亚和东南亚,能够较全面地体现主流价值、主流性格的事物,可以说是产自中国的音乐,特别是礼仪音乐。关于汉文化的发生与传播,关于历史上出现的汉化运动,关于古代中国价值向周边的推广,较具表达力的事物,也是这种联系于汉字的音乐。 考虑到以上缘由,本文拟就“汉文化视野中的东亚和东南亚音乐”这个题目作一讨论。这场讨论意味着,我们所要考察的音乐,是以汉文化共同体为背景的。这个共同体,不同于以行政区为标志的共同体。它包含这样一个要求:打破行政区的限制而观察隐藏在不同行政区之间的文化共同性。因此,它代表了对于音乐本质及其核心功能的关注。 一、朝鲜半岛的音乐 首先应该考察朝鲜半岛。若以今天的中国版图为“华夏之域”,那么,汉文化最早到达的域外地区就是朝鲜半岛。此地在历史上被称作“嵎夷”和“东夷”。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唐尧时期曾在嵎夷设观日出之官;夏少康以后,东夷人归化,来献乐舞;到周武王时代,则有封箕子于朝鲜,教民以礼义田蚕之举。②《后汉书》卷85,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07、2808、2817页。上古时代的朝鲜半岛音乐,于是有了“东夷乐”“昧乐”“韎乐”“离乐”“侏离之乐”等名义。③韩致奫《海东绎史》,影印李朝钞本,载《朝鲜汉文史籍丛刊纪传体》(第一辑第9册),巴蜀书社2014年版,第402页。这种音乐曾用于“助时生”的祭礼,奏乐之时,乐人持茅而舞。④《白虎通疏证》(上册)卷3,中华书局1994年版(点校本),第109页。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其族群可以分为两系:北方濊貊、扶余人“常用十月祭天,昼夜饮酒歌舞,名之为舞天”,又“以腊月祭天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名曰迎鼓”;南方马韩人则“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⑤同注②,第2811、2818、2819页。。在中国,这类歌舞称作“踏歌”。 朝鲜半岛人是在公元15世纪创造并推广自己的表音文字的。在此之前,各种历史事项都记为汉字。因此,以上记录意味着,上古之时出现了汉文化的东渐。根据古书所记的以下事项,可以相信,早在古朝鲜时代————相当于传说中的檀君朝鲜时代和史籍所记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时代————朝鲜半岛有了礼仪音乐。比如,关于箕子受封至古朝鲜,《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和《汉书·地理志》都做了记录。⑥金富轼撰,李康来校勘《三国史记》,Hangilsa publishing Co. (汉城)1998年版,第224页下——225页上;《汉书》卷28(下),中华书局1962年版(点校本),第1658页。朝鲜朝的书籍则说:“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武王因封之,都平壤,是为后朝鲜。教民礼义、田蚕、织作,设八条之教。”或者说:“箕子率中国五千人入朝鲜,其诗书、礼乐、医巫、阴阳、卜筮之流、百工技艺皆从而往焉。”⑦权近(1352——1409)《东国史略》,载《朝鲜汉文史籍丛刊》(第2辑第1册),巴蜀书社2017年版,第3页;徐居正《东国通鉴》(1485年成书),载《朝鲜汉文史籍丛刊》(第2辑第1册),第107页。而《高丽史·乐志》记载后世所作《西京》《大同江》二曲,也把其渊源追溯到这位殷末周初人箕子。⑧《高丽史乐志》(中册),韩国延世大学东方学研究所影印本,景仁文化社(汉城)1961年版,第668页下——669页上。尽管研究者对箕子其人的真实性尚存有怀疑,但不妨把以上记录理解为:早在殷周相交之际,大陆和半岛之间有过一个移民浪潮,礼仪乐舞在其时开始进入朝鲜半岛的音乐传统。扬雄《方言》记周以来方言,提及“朝鲜”一名达27次,提及“洌水”(大同江,流经平壤、德川等城市)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