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从上窍、下窍、汗孔论治.docxVIP

《伤寒论》从上窍、下窍、汗孔论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述:《伤寒论》从上窍、下窍、汗孔论治,提出祛邪理论,详细解释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指南病位邪气如何运行,并指出了对应药物的运用方式。针对不同疾病的类型和病因,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策略。

《伤寒论》从上窍、下窍、汗孔论治 祛邪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项重要理论之一。张仲景继承了黄帝的治疗理论,总结了当时医家临床经验的得失,将临床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将祛邪理论系统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这样,如果你摆脱邪恶,你就可以遵循规则。笔者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复习, 略作如下总结。 1 泻而不下之势,催吐催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 引而竭之;中满者, 泻之于内。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在此基础上, 《伤寒论》中对于祛邪途径的阐释更加具体。其一, “其高者, 因而越之”体现在邪自呕吐而出。如166条“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喉, 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宜瓜蒂散。”痰涎阻塞胸膈, 甚至上冲咽喉, 影响气机, 呈现痰涎上涌之势, 故顺其上冲之势而用催吐的方法。其二, “其下者, 引而竭之;中满者, 泻之于内”体现在自下利而出。如第278条:“至七八日, 虽暴烦下利, 日十余行, 必自止, 以脾家实, 腐秽当去故也。”脾阳恢复, 清阳得升, 浊阴得降, 肠中腐秽之物随下利而排出, 则利止而病愈。亦体现在邪从小便而解。如湿热发黄, 服茵陈蒿汤方后云:“小便当利, 尿如皂荚汁状, 色正赤,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其发黄为湿热蕴结于内, 熏蒸肝胆而致。服茵陈蒿汤, 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出, 湿热除, 黄色去, 故病愈。还体现在邪从下血而解。如第106条:“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指出太阳病在经如果邪热不解, 可能随经入腑与血相搏而成蓄血证。然因其血结尚浅, 而被邪热所迫, 故蓄血自下, 邪热亦随蓄血而下, 其病自解。其三, 邪从汗解。“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表现在应用发汗的方法使邪随汗解。如借助药力, 发散表邪, 其发表散邪方药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或是借助一些扶正祛邪药物或针刺, 激发正气, 使正气增强而驱邪, 奋发作汗, 邪借汗出为途径, 出于体外。综上, 欲祛邪外出, 其途径无外上、下、表汗三者。自上而出者为口、鼻;自下而出者为前后二阴;自表而出者, 为汗孔。 2 病位有邪者,渍形曰汗 《伤寒论》以邪之出路 (上窍、下窍、汗孔) 作为参照, 在病位上遵从就近祛邪原则, 在病势上遵从因势利导原则, 若病位在表或病势向外, 则依“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用汗法;若病位偏上或病势向上, 则依“其高者, 因而越之”用吐法;若病位偏下或病势向下, 则依“其下者, 引而竭之;中满者, 泻之于内”用下法;若体内邪热偏盛, 未能结聚, 无可汗可下之证, 则依“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用清法。 2.1 《有气被邪之病”总出现“有气” 汗法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 以促进发汗, 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其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向上、向外的, 具有发散、升浮、宣透的特性, 故适用于祛除初起在表或偏上之邪。太阳主表, 为一身之藩篱, 总司六经而统摄营卫,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 出现太阳表证, 其证以正邪交争、营卫不和为基本病机, 其病位表浅, 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而使邪气随汗而解。《伤寒论》中对于风寒束表、卫阳外闭、营阴内郁之表实证, 治用麻黄汤以发汗祛邪。对于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的太阳表实证, 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另外, 对于风寒侵袭、邪气衰微之表郁轻证, 选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2.2 气逆乱,则色明“瓜蒂散” 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作用的方药引起患者呕吐以祛邪的治法。其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向上的, 适用于痰涎、宿食等邪踞胃脘、胸膈的病证。如166条“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 项不强, 寸脉微浮, 胸中痞硬, 气上冲咽喉, 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 宜瓜蒂散”;又如355条“手足厥冷, 脉乍紧者, 邪结在胸中, 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当需吐之, 宜瓜蒂散”。痰停胸膈, 阻碍气机, 故胸中痞硬;痰随气逆, 故气上冲咽喉不得息;痰实阻遏, 胸阳不能正常宣达, 卫气不布, 故恶寒发热汗出;痰实阻遏, 故虽饥而不能食。此为实邪在上, 故用瓜蒂散吐之。 2.3 治疗以小承气汤为主,补经营 下法是荡涤肠胃、泻下腑实以祛邪的治法。其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向下的, 适用于燥热结聚肠腑、水热互结胸中、水饮停聚胸膈、寒实结胸、瘀热互结等证。论中对于阳明腑实燥结者, 用三承气汤峻下燥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用于病情急重者, 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用于病情较为轻缓者。对于胃中燥热, 脾之功能为燥热所约束, 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之脾约证, 用麻子仁丸润肠通便。对于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大便硬结有便意又难于自行排出者, 用蜜煎导或猪胆汁汤导下。对于寒实结胸,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