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VIP

第15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杨礼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在阅读的同时感受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精神。 3.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文本,学习象征手法,深入理解和挖掘白杨树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文人总是用自己的文字来传情达意。有的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正如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有的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正如茅盾笔下的《白杨礼赞》。今天我们继续走进《白杨礼赞》,聆听茅盾的生命赞歌。 板书:白杨礼赞 二、赏·一棵树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今天我们来探究白杨树本身。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白杨树的外形具有什么特点?圈点勾画,完成表格。 白杨树 外形特点 干 枝 叶 皮 ? ? 板书:白杨树 明确:干:笔直、丈把高、绝无旁枝 ? ?枝:笔直、一律向上、紧紧靠拢、绝无旁逸斜出 ? ?叶: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 ? ?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2)以读悟形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三、联·一类人 作者看到这样的白杨树,他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明确: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 ? 板书:人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有什么相似点?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明确: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北方农民 3)白杨树和哨兵的相似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明确: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北方的哨兵 4)白杨树又怎么能象征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明确: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合作诵读 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齐读)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过渡:我们一起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1941年,正是抗战最艰苦年代,日寇在华北根据地疯狂扫荡,实行“三光”政策,蒋介石在军事压力和政治诱降下,公然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 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坚持抗战,粉碎了敌人的一次次围剿。 四、悟·一种志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过渡:那白杨树除了寄寓作者对北方军民的礼赞之情,又寄托了他自己的什么志向呢?? ? ? ? ? ? ? ? ? ? ? ? ? ? ? ? ??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思想观念新颖。 他12岁就在作文中明志: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30年代,他参加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团结和壮大了革命文艺队伍, 反击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泛团结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抗战胜利后,茅盾不顾国民党的压迫,积极参加坚持民主、和平反对内战的运动,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了茅盾文学奖。 提问:你觉得茅盾还在文章中寄寓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