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登高》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登高》是杜甫广为流传的代表作之一,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
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关于登高的名句有哪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同样是登高,杜甫又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慨叹呢?
任务情境:
唐大历二年的重阳节,离开故乡35年的杜甫独自登上了夔州的山亭,创作了这首凝聚了他一生血泪的《登高》。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是中华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歌里的中国》节目组拟拍摄“跟着杜甫去登高”的特辑,邀请我们班同学参与录制活动!
活动一:穿越历史,走近诗圣
填写杜甫资料卡片
人生四时期: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之前)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为官流亡时期(45-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9岁-去世)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沉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声调起伏迭变。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活动二:诵读入境,拍摄朗诵视频
播放朗读视频,然后全班齐读。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首句高亢激昂,次句回环婉转。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一气读出,再作延长音。颈联“悲”、“常”、“独”重读。尾联慢读,自怜自叹。
把握诗眼:“悲”
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凄楚、悲凉、孤独)
下面三首背景音乐,你觉得哪首比较合适?请你选取合适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录制《登高》原创朗诵音频。
(选择第二首背景音乐,比较符合悲的基调。)
活动三:拍摄选景,体会悲情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进行选景拍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啸”描写了叫的状态,更能够体现悲哀之情;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啸”是凄异与悲哀的,一个“啸”字完美诠释了诗人内心积郁的爆发,“啸”体现的不仅仅是悲伤的情感,这份“悲”更有力度!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颔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完成选景,拍摄画面
这是一个萧瑟的秋天,天空是那样辽远,远处的树林中传来一阵阵凄厉的猿声。小洲边的水是那样的清冷,岸边的沙子是那样的惨白,鸟儿在狂风中挣扎着,盘旋着,发出阵阵哀鸣。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的秋风中飞舞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波涛拍击着江岸滚滚向前。
活动四:深入挖掘,为何而悲
完成选景拍摄任务后,还需要我们对诗歌深入挖掘,读懂杜甫的悲情,探讨诗人“为何而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合作探究: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