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州源流考满语地名研究的新篇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州源流考满语地名研究的新篇章 满语是中国几乎消失的语言,也是死词。然而,许多满语地名位于中国东北部、河北省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因此,要研究东北的地方史、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史和边疆发展史,必然要研究东北的满族地名。满族地名已成为研究东北地方史和黑龙江流域民族史的重要手段。 著名满语学者黄锡惠教授近著《满语地名研究》的出版是对满语地名研究的新贡献,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对满语地名的诠释与研究早在清代就开始了。在清初一些流人的著述中,如方式济的《龙沙纪略》、吴振臣的《宁古塔纪略》和杨宾的《柳边纪略》中就有大量篇幅记载黑龙江流域的满语地名。乾隆年间,由武英殿大学士阿桂领衔主编的《满州源流考》集研究东北山川河流地名之大成,是一套地地道道的官书,对后世研究影响不小。继之,《盛京通志》、《吉林通志》、《黑龙江志稿》、《朔方备乘》、《东北舆地释略》、《东三省舆地图说》、《黑龙江外记》、《东北边防辑要》、《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等著作中也以大量篇幅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地名。 上述著述中考释东北、黑龙江流域的满语地名大致无误,但误译之处也不少。据作者导师穆晔骏先生研究,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满语方言不同形成的。他把满语分成六个语区:宁古塔、吉林乌拉、阿勒楚喀——拉林、东海、盛京、北京。清代作者大多以北京语区满语(如《满州源流考》)来翻译东北的地名,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差异与误译。 《满语地名研究》一书的作者一方面继承了先师的学风;另一方面通过他对满语的精心钻研,并配以实地的踏查,考释了七百余条历史满语地名(主要是水体地名),得出了科学、符合实际的结论,填补了满语地名几百年研究中的空白,开创了满语地名研究的新篇章。 根据作者多年来的潜心研究,发现前人的满语地名研究存在着一大半的舛谬,它们有的属于大型志书或舆地志失载、误载、失考、误考;有的是失释、误释。 作者在研究中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溯本正源,匡正确译者可略举一二: 众所周知的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漠河村(有的文献中也写成“摩河”、“末河”、“谋河”、“磨河”、“穆河”等)。漠河是一条流经今漠河乡西边的一条小河(今已干涸),此水在钦定《盛京通志》等清代文献中失释。《黑龙江志稿》以其“曲折如旋磨”而释为汉语“磨河”,《呼玛县志》谓其“河水黑如墨,故名墨河”。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牵强之说。经作者的精心研究,释其为“林中之河”。 又如大家所熟悉的吉林省梅河口市的梅河,日本人误认为是汉语地名。作者考证它来源于满语“美赫河”,“美赫”系“蛇”之意,作者亦为之匡正。 今吉林九台市东北之其塔木河系解放战争时发生过重大战役的地方。有的文献,如《钦定盛京通志》记载为“奇塔穆河”,《水道提纲》载为“其他河”。《吉林乡土志》记载:“其塔木之名称,……相传其塔木河北,有山神古庙一座,庙前生有大榆一株,枝叶繁茂,槎丫长大,形状奇异,远望之,如一塔焉”,解释为汉语地名;《满州地名考》亦译为汉语,称“得名于附近三棵塔形古树”。作者考证“奇塔”之规范满语为“奇塔哩”,汉义为“豪猪”。“奇塔木”译成汉语为“豪猪河”。 修正前人谬误之处尚有多多,在此不再列举。 此书另一大特点是学风严谨。文中旁证博引,引文均有详细出处。这和作者在大学学习汉语言专业有关,也与作者参加工作后又从事一段地方史、考古工作有关。有了中文与历史学的良好基础,加上熟练地掌握满文,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才得出科学的结论,使该书成为上乘之作。 此书若有缺点可指出者,是在《满语水体专名中的汉语成分》——《以汉语通名“河”阑入为例》一章中指出的:“倘进一步追溯,东北边陲与内地关系还要早得多,中原汉族祖先史前文化的独特因素,如陶器的豆、鬲、鼎,……皆曾广泛见诸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文物中,确凿证明边陲与内地、东北与中原之久远的文化交流与联系。”引文中提到的豆、鬲、鼎在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中确实已经产生,但在东北地区,尤其在黑龙江流域的诸新石器文化中尚未见到,只是到了青铜时代(白金堡文化、西团山文化等)、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滚兔岭文化、团结文化)中大量见到这类器形。这是作者不熟悉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学成果所致。 再者,以后若再版,在篇目章节上予以抓梳、调正,以免内容重复,使得内容更加清晰。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