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白血病气象条件研究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前,小麦粉末原因通常发生在中国西南部的一些山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范围逐渐扩大,发生程度逐渐恶化。现在它是小麦常受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小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Speer)引起的,具有繁殖快,传播面广的特点,一旦气候条件有利,极具暴发性。研究表明,在一定区域内,其地理环境、作物品种和施肥措施等条件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气象条件是制约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程度的决定因素。气象条件直接影响小麦白粉病菌的侵染时间、循环周期与分生孢子繁殖数量,对病害越夏、越冬、始见期、终止期、流行速度与严重度都有显著影响。
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发生流行的决定性作用,为应用气象因子建立白粉病的相关预报模型提供了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气象因子进行小麦白粉病始见期、流行程度、流行面积等方面的预报研究。本文拟基于已有成果,从中筛选气象条件变化与白粉病发生流行变化的对应观测数据,揭示气象条件对小麦白粉病影响的规律性;并以预报方法及预报内容为主线,综述气象因子在国内小麦白粉病预报中的应用现状。
1 小麦粉的气候因素对小麦粉的发病率有流行的影响
1.1 温度
1.1.1 小麦养殖菌的生长特性
夏季气温低,有利于白粉病病菌的越夏。温度对白粉病生长之影响与温度对许多其它生物和微生物影响类似,存在一个最低发育起点温度、最适发育温度和最高临界温度。小麦白粉病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研究认为,白粉病菌在0~25℃均能发展,最适温度为15~20℃,10℃以下病程发展缓慢,25℃以上则明显受到抑制。白粉病病菌的耐高温能力较差,室内试验研究表明,在22~26℃温度与病害严重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小麦叶段接种病菌分生孢子后连续保持在26℃下8d,病菌即不能完成侵染和发病。在田间,温度的影响则相对复杂。一般研究认为,小麦白粉病病菌在夏季最热旬的平均气温低于24℃时,方可顺利越夏。但段双科等观测发现,当夏季最热旬的平均气温高达29.5~30.2℃时,小麦白粉病病菌在陕西杨陵模拟自然病圃夏播麦苗上,也能顺利越夏。胡想顺等也发现,1997年夏季最热旬平均气温高达28.6℃时,陕西关中西部新灌区麦辣间套田自生麦苗上的小麦白粉病病菌仍可顺利越夏并成功侵染了秋苗。目前,尚无白粉病病菌在夏季最热旬日平均气温持续30℃以上顺利越夏的观测报道。
1.1.2 早发病地区的菌源和流行时期
秋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菌源量的累积,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与流行。秋季特别是冬前气温偏高,可延长冬小麦在冬前的生长,同时可延长白粉病病菌冬前的发展为害时间。秋苗发病程度重,则进入越冬的菌源基数大,是来年发病的一个重要基础。根据河南省的观测,当地春季发病的菌源,在小麦秋苗发病较多的地区,主要来自当地的越冬菌源,在秋苗发病较少的地区,除来自当地的越冬菌源外,还来自相邻早发病地区的分生孢子。仅有后一种来源的地区和年份,一般发病较晚,除非遇到特别适宜的气象和环境条件,一般不会造成大流行,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当地的越冬菌。石鹏皋等研究发现,湖北省小麦白粉病早春病情与秋苗病情呈显著正相关。
暖冬可使病菌越冬死亡率降低,冬季繁殖或残存数量增加,增加冬后菌源基数。据段双科等在陕西关中模拟圃观测,当越冬期旬平均最低温度为-1.1℃左右(极端温度-6℃)时,病害发展休止,为0.1℃左右(极端温度-3.6℃)时,病情仍缓慢发展。在陕西商洛地区,1997年11月-1998年2月,气温比常年偏高0.5~3.2℃,越冬菌源基数大,加上春季降水充沛,导致1998年小麦白粉病大流行。河南温县,1990/1991年度秋冬季气温偏高1~2℃,3月中旬小麦白粉病病株率即由冬前的0.18%上升至19.4%;湖北襄阳县1995年11月-1996年2月气温较常年偏高1℃以上,3月上旬小麦白粉病病株率由冬前的0.007%发展到16.3%。
1.1.3 小麦随年龄发展情况
早春气温偏高,有利于白粉病流行;小麦生长后期温度过高,对病害发展不利。早春气温回升快,则发病早,对于病害的最终流行亦是有利因素。王守正等对1981年和1982年郑州小麦白粉病发病情况对比观测发现,在选用相同品种,耕作措施相同的情形下,由于1981年2-4月气温明显高于1982年相应月份,导致1981年白粉病始见期比1982年早15d,1981年最终病情亦比1982年严重得多。杨辉等研究发现洛阳地区小麦白粉病始盛期与3月下旬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气温每升高或下降1℃,始盛期将提前或推迟1.456d。石鹏皋等研究认为,3月气温的波动是影响湖北省小麦白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1980/1981年度,山区秋苗发病早,3月全省各地日平均气温均达11℃以上,比历年同期高1℃,加快了小麦白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