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正常牙弓形态变异的初步研究.docxVIP

中国人正常牙弓形态变异的初步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正常牙弓形态变异的初步研究 100多年前,对牙弓形状的研究开启了序幕,提出了各种牙弓形式,如bonwill弓、brid弓和catie随机弓。而国内尚缺乏对中国人正常牙弓形态的深入研究。考虑到直丝矫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本研究选择临床牙冠中心点作为参考点,对78名成人正常的上、下牙弓分别测量了宽度和深度,绘出原大弓形图,并做了相关分析。 1 数据和方法 1.1 牙的纳入标准 选取成都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正常78名,男34名,女44名,年龄18~23岁。纳入标准:上、下颌骨关系正常,颜面协调美观;磨牙、尖牙中性关系;覆、覆盖正常;牙龄排列整齐,无拥挤,无间隙,无扭转;Spee曲线较平(≤2.0 mm);第二磨牙完全萌出。 1.2 临床牙冠两端孔口的测量 对每位受检对象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灌制超硬石膏模型,准确定位临床牙冠中心点,利用电子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 mm),上、下颌分别测量:①双侧侧切牙,尖牙,第一、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的临床牙冠中心点之间的宽度。②中切牙近中触点唇方距以上同名牙临床牙冠中心点连线的深度。数据均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交替分别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原大弓形的绘制 78名成人正常的侧切牙,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第一、第二磨牙的宽度和深度的均值及标准差见表1。 通过大多数参考点,绘制出光滑曲线,得到的原大弓形图见第19页图1,图2。图中中间线代表均值数据;外线代表95%概率的上限;内线代表95%概率的下限。即正常中有95%的牙弓形态落于该范围内。 2.2 第一前磨牙宽度和尖牙深度的相关性 经相关统计分析后,发现上、下颌尖牙宽度与第一前磨牙宽度和第一磨牙宽度之间有显著性相关,尖牙深度与第一前磨牙深度和第一磨牙深度之间有显著性相关(P0.05),见表2。 2.3 uvi/lw6 UW6=20.117+0.990UW3;UW6=18.447+0.848UW4;UV6=16.643+1.687UV3;UV6=16.694+0.913UV4;LW6=20.052+1.120LW3;LW6=22.681+0.776LW4;LV6=20.985+0.966LV3;LV6=12.633+1.241LV4。式中:W3为尖牙宽度;W4为第一双尖牙宽度;W6为第一磨牙宽度;V3为尖牙深度;V4为第一双尖牙深度;V6为第一磨牙深度。U代表上颌;L代表下颌。 3 讨论 3.1 牙弓形态的认识 对于牙弓形态的关注和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在1885年,Bonwill就发现下颌骨双侧的髁突中心点与下中切牙近中触点的连线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并认为前磨牙和磨牙形成一条直线,与尖牙到髁突中点的连线重合。1905年,Hawley在建立理想牙弓形态时借用了Bonwill的几何思想,提出下颌6个前牙的宽度之和等于下颌前段牙弓的弧形半径,这样就产生了著名的Bonwill-Hawley牙弓形态,它至今仍被很多应用方丝弓技术的正畸学者认为是最标准的弓形。1949年,MacConaill等提出悬链的曲线(catenary curve)才是适合于大多数正常咬合的理想曲线,并指出悬链的形状取决于悬吊点的距离,即两侧磨牙中央窝间的宽度及悬链的重量。Scott,Burdi等也支持悬链弓形的概念,甚至认为基骨弓在子宫里就形成了悬链状。1972年,Brader根据牙齿应定位在软组织压力平衡点上的假设前提,提出了Brader弓形。Brader推荐了五种不同型号的弓形并建议根据两端第二磨牙颊侧龈方点间的宽度选择合适的弓形。以上各学说均有各自的理论基础及参考点的设定。由于存在人种差异,东方人为短头型,突面型,牙冠宽度、牙冠角度、牙冠倾斜度、牙冠突距均与白种人不同。因此,中国人的牙弓形态也应有所不同。虽然国内也开展了关于牙弓形态、宽度及深度的研究,但其选用的标志点多为牙尖点、中央窝点或牙冠最突点。近年来直丝弓技术在国内被广泛应用,却缺乏相关的本国数据。所以取临床牙冠中心点为参考点,建立并分析中国人自己的牙弓形态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和使用牙弓形态,而且对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人的直丝弓系统也有重要的意义。 3.2 弓形的形态 本研究得出的原大弓形,其牙弓后段有轻微的弧度,介于一条直线(Bonwill-Hawley理想弓形)和一段明显的弧线(Brader理想弓形)之间。与“True-Arch”弓形相比,尖牙段宽度相对窄,磨牙段宽度相对宽,尤其是下后牙,弓形更显尖圆。这与我们临床中在使用根据“True-Arch”模板弯制弓形进行矫治的过程中,不乏遇到上牙弓后段宽度不足的病例不谋而合。提示我们在弯制弓丝时,应注意弓丝后段的适当扩宽,以利于达到良好的咬合并缩短疗程。 本研究的结果证

文档评论(0)

187****720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