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水城本《庄子义》版本考述
一 关于《隋书》本简称《子义》
黑水城出土的《庄子正义》的片段最初被称为《吕观文庄子》的《宋体》。半页10行, 每行18字, 注双行25字;白口, 左右双阑, 上下单边;单鱼尾或无鱼尾, 花口;鱼尾下记书名《庄子》及卷数数目;卷末间一行, 题大名“庄子内 (外) 篇义卷第某”;大名顶格标记于单鱼尾下;每卷卷尾有大字号体的“茂承”二字, 并旁边时或杂书“茂”字等, 当为阅者所为;卷眉时有手写体反切音注, 如“跂”字下方小字左右注“立氏”样、“嚆”字下方小字左右注“许支”两字等, 与卷尾“茂承”笔迹为同一人;各卷卷首顶格书写大名, 次行下沉两格半书题篇名第某, 次顶格书正文。残卷卷1存第25~28页, 共4页, 为《逍遥游》;卷2存第1~21、23~28页, 共27页, 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等篇;1卷3存第1、2、4~21、23~25页, 共23页, 为《大宗师》、《应帝王》等篇;卷4存第1~26页, 共26页, 为《骈拇》、《马蹄》、《胠箧》、《在宥》等篇;卷5存第3~27、29~32页, 共29页, 为《天地》、《天道》、《天运》等篇;全本共存109页。此本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列入《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册出版, 编号为俄TK6, 题为《吕观文进庄子义》。
关于吕惠卿这部《庄子义》, 较早而且是目击原卷后加以介绍的当属法国汉学家伯希和, 1914年他在俄国首次确认了这本书, 并写道:
《吕观文进庄子外篇义》的小开善本。几近完本。每叶10行, 行18字。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已经亡佚的《庄子》注本, 在我看来应该用某种方式确认一下。现存宋代的《道藏》是一部重要的编著, 其中采用了《庄子》的十二部注本, 《道藏》的目录告诉我们其中一部注本是吕惠卿的。2这个吕惠卿不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 《道藏》里还现存他的一部《老子注》, 上有1078年的序言。3《宋史·奸臣传》给了吕惠卿好几页的篇幅。4吕惠卿 (字吉甫) 是福建泉州地方人, 是11世纪末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拥护者之一。他经历过得宠与失宠, 于1106年或者略晚些时候去世。宋代的书目提到吕惠卿的《庄子义》十卷,5特别是编成于1240年前后的《直斋书录解题》还具体说明了吕惠卿在1084年把“内篇”的注解表进到御前, 而书的其他部分在那时还没有写成。人们知道, 《庄子》经文共分三十三章, 包括“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九章, 因此, 在科兹洛夫收集品中重新发现的这部注释仅仅包含了吕惠卿在1084年以后所注各篇中的一篇。剩下的就是阐明“观文”这个职衔。《宋史》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从中我们得知吕惠卿有个“观文殿学士”的职衔。因此毫无疑问, 科兹洛夫收集品归还给了我们一部刊行于13世纪的《庄子》部分篇章的注释, 这部注释撰写于11世纪末, 在中原不到14世纪就再也得不到它了。6
俄国的汉学家孟列夫是较早对《庄子义》进行关注的一位。他在其《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曾经对这部《庄子义》作了相当专业的描述, 包括作者、刻印时间推测、版本外貌、各卷存逸、墨迹、眉批、页边手批等情况。其中不少部分是我们今天通过影印版本所无法深知的, 如:
木刻本, 蝴蝶装, 109个双页, 白口上有书名 (《庄子》) 、卷号和本卷页数。面10行, 行17~20字。小字双行诸事, 行25字。页面24.5×20厘米, 文面22.5×17厘米。纸色灰, 厚0.05毫米, 行间用竖线分开, 宋体字, 宋代皇室刻本 (11世纪末的) 。现存五卷正文。7
此段对刻本的判断和对页面、文面、纸色、纸厚等的描写, 均为难得。但也有不少可疑的地方, 如对于卷1, 他说:“4页 (第24~28页) ”、“第24页的页边上有个手书的‘鬼’字, 有尾题”、“卷数‘一’用红墨改写为‘台’, 文中印错的字被改写过来并标上红墨记号。”8此云4页, 于今上海古籍本同, 但第24~28页应该是5页。今上海古籍本并无第24页, 所以所谓“手书的‘鬼’字, 有尾题”云云, 亦无法考证。而所谓“一”改为“台”则纯属误会, 今上海古籍本清晰地表明, 那是一个大写的“壹”字而已。至于所述“文中印错的字被改写过来并标上红墨记号”, 今上海古籍本亦无明显墨迹标注, 无法核对。但考其对卷2的描述云:“文内和页边上有许多用红墨和黑墨作的修改和眉批”。9而查今上海古籍本, 则推测所谓文内的红墨修改实际上是当时阅者对刻本出现的讳字之类进行的圈记, 如缺笔的“敬”、“筐”、“徵”字, 增笔的“崩”、“敬”字等;所谓页边上黑墨作的眉批亦即反切注音, 如上文所述, 则孟列夫所谓“印错的字”, 应该也是此类对避讳字的圈点。但这种圈点于今上海古籍本已经不见, 则止可能是存在于孟列夫可能见到的卷1第24页上, 而今天我们已经再无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