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花之歌;;趣味谜语游戏;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见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也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纪伯伦的脚步,欣赏一首散文诗《花之歌》,加深对花的认识。;;;苍穹 孕育 冠冕
摇曳 芬芳馥郁
琼浆 鸣啭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柔和美好。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看着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形容无比的大。;;第一部分(1-4):;;为什么说“我”是星星?;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婚礼的冠冕;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诗歌的第一部分是怎样表现“我”就是花的呢?这一部分主要描述了花的什么呢?;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一说:“我”每天都在做什么?;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这是本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主旨。“仰望高空,对光明心神驰往”写出了花对光明的向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表明了花的人生态度。;小组讨论总结:
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出了花儿怎样的日常?表现了花儿什么样的理想?;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文中的“我”就是花儿,那将文中的“我”改为“花”可以吗?为什么?;;二、细读课文,说一说花儿有哪些别名。(画上“√”)
①大自然的话语( ) ②星星( )
③诸元素之女( ) ??礼品( )
⑤冠冕( ) ⑥祭献( ) ⑦琼浆( )
;诗人化身为花,运用第一人称,通过花语的真情流露,展现了一幅花态百现的自然图。这首散文诗表面上是写花,但实际上是写人,诗人利用花这一大自然的符号,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像花一样,对光明心驰神往,既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菊 花
[唐]元 稹
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意: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就看不到更好的花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搜集作者纪伯伦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2.仿照文章结构和语言,尝试写一首小诗。;花之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并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某种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 主要代表作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组歌》共五首:《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和《幸福之歌》。; 《组歌》的写作背景与他的生平有关。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到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进入首都贝鲁特的希克玛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1908年,他因发表态度激进的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而遭到驱逐。与故土的被迫别离,生活的困顿潦倒,并没有冷却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淡化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对理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