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9年以来针灸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选穴施治与机理探讨
视网膜色素沉着(pm)是一组遗传因素,以失去经络细胞和色素上皮功能。主要临床特征是夜间盲、进展性视野破坏和异常或无波视网膜电图。此病为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世界各国的发病率为1/3000~1/5000, 是遗传性视觉损害和盲目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50万人患此病。视网膜色素变性为现代难治性眼病之一, 西医迄今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视网膜病变进行了一些临床探索, 应用针灸疗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就1949年以来的有关文献从选穴、治法、疗效和机理探讨等几个方面综述如下。
1 穴位分布分布
共检索了1949年以来到目前发表的文献40篇[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 共涉及穴位49个, 总计298穴次。常用穴位及其被载次数分为, (1) 眼眶部穴位, 球后21, 睛明19, 攒竹14, 承泣12, 瞳子髎6, 上明3, 鱼腰3; (2) 头面部穴位, 风池19, 太阳15, 翳明7, 百会6, 四白5, 丝竹空3, 阳白3, 新明Ⅰ2; (3) 躯干四肢部穴位, 足三里20, 合谷17, 光明14, 肾俞14, 三阴交13, 肝俞13, 太溪11, 脾俞6, 养老6, 太冲5, 曲池5, 膈俞5, 命门3, 中脘2, 关元2, 气海2, 照海2, 胃俞2, 内关2。
所用穴位涉及全身十四条经脉。其中, 以足太阳膀胱经上分布的穴位最多为8穴, 其次为足少阳胆经6穴, 其他分别为, 足阳明胃经3穴, 手阳明大肠经3穴, 手少阳三焦经3穴, 督脉3穴, 任脉3穴, 足厥阴肝经2穴, 足少阴肾经2穴, 足太阴脾经2穴, 手太阳小肠经1穴, 手厥阴心包经1穴, 另有经外穴12个。从上述分布中可看出, 在与目密切相关的经脉胆经和膀胱经上分布的穴位较多, 经外穴也较多, 比肝经、肾经上的经穴多。其中多以近取和中取为主, 远取为辅, 其选穴有如下特点。
1.1 色彩变性治疗
采用奇穴、新穴治疗本病的报道很多, 如上所述的球后、翳明、上明、鱼腰、新明Ⅰ等均为奇穴。有报道单用或以新明Ⅰ、新明Ⅱ和球后、翳明为主治疗色素变性;有以球后、翳明、上明等为主穴治疗;还有选用见阳、见阳4、球后等为主穴;以及采用球后、太阳、上睛明、见阳、见阳2等交替治疗本病的;另有单用太阳穴治疗的记录。
1.2 主穴治疗组
40篇文章中, 大多以局部取穴治疗为主。有选用睛明、球后、上明等为主穴治疗, 有分组针刺太阳、攒竹、承泣、睛明、丝竹空、球后、鱼腰、阳白等穴;还有报道以见阳、见阳4、球后、睛明、承泣为主穴的;另有采用睛明、太阳、球后等穴针刺治疗, 上载的奇穴新穴大多亦为眼周局部穴。
1.3 从按证型配穴
在以眼局部取穴为主的同时, 配以足三里、三阴交、翳明等;或加取光明、太溪;或配合肝俞、肾俞、合谷、足三里等。亦有按证型配穴, 如肝肾阴虚型配肝俞、肾俞、光明、太溪、照海、行间;脾肾阳虚型加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气虚血滞型则加心俞、膈俞、足三里、风池。亦有一些治疗以远取穴为主, 如单用肝俞、肾俞治疗[16,36,37,38,39,40,41]。
2 法律纠纷
2.1 眼周穴针刺前准
针刺方法较多, 以辨证选穴结合经验取穴为主。有采用不留针法, 使“得气”为度, 刺激强弱依患者能忍受为宜, 运针后即去针;也有针后留针30 min, 其间运针2~3次;还有接通电针仪, 多用连续波, 通电30 min。多数医者强调针刺手法, 针刺头项部穴位以使针感到达眼部为佳, 如新明Ⅰ、新明Ⅱ和风池、翳明等, 进针后, 应用轻巧的手法以求得针感向眼眶内或外眼角放射, 然后提插加小幅度捻转手法运针1 min, 捻转频率160~180次/min, 提插幅度1~2 mm;而眼周穴针刺时则宜选用直径为0.25~0.30 mm毫针, 迅速点刺进针后, 缓慢送针, 直到出现扩散至整个眼球的酸胀感为止。眼周穴多不提插捻转或作轻微的捻转, 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亦有在眼周部穴位用烧山火手法, 使得气后产生热感。
2.2 注射液侧浅动脉旁皮注射
可用单一穴做穴位注射, 如川芎嗪、黄芪注射液太阳穴注射,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侧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等;也可选多穴, 如麝香注射液、654-2加维生素B12注射液肝俞、肾俞或太阳、球后穴位注射, 选用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各4 mL, 混合后穴注风池或翳明、足三里、肝俞、脾俞。
2.3 穴位注射治疗
有报道采用针挑上下眼睑穴和背部膀胱经点;核桃皮眼睛灸配合针刺治疗。由于本病难治程度大, 多主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