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湘西民间舞蹈中的抓龟舞.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湘湘西民间舞蹈中的抓龟舞 三湘西北部的桃源镇流行起来,具有湖南特色的传统舞蹈仍在流行。它们是特定生活环境下党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气质的艺术力量。他们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后嘴唇的音乐造型 桃源, 地处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 在山野间常见憨态可掬的乌龟玩耍嬉戏。农夫在耕作歇息的时候, 追逐爬行迁徙的乌龟进行调理戏弄, 以此自娱消遣, 放松心情, 缓解劳作的辛苦。桃源民俗道具舞——捉龟, 就生动地表现了人与动物怡然自乐的悠闲场景, 表达了生活在世外桃源的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祈愿。 追根溯源, “捉龟”是一种在汉代“百戏”中的“鱼龙曼衍”“相人”中找到渊源的哑剧成分较重的民间舞蹈。《楚风》在“竹马灯”中详细介绍了道具的制作过程, 桃源“捉龟舞”中的“大乌龟”用青篾片扎制, 龟背上可以承载一个成年人的重量, 用黑纸扎龟头, 青布作龟颈, 硬纸板涂黑, 上绘龟背花纹。前爪用篾扎胎架、包布, 后爪即人脚, 龟的头、颈、爪均能活动。 桃源“捉龟舞”反映的是乌龟遨游、爬行、晒背、伸缩、觅食、戏耍等生活习性, 捉龟人由丑角扮演, 鼻梁用白粉涂“S”形图案, 眼下涂两白点, 头戴无顶草帽, 足登麻草鞋, 上穿白便衣, 下着黑长裤, 系大红围腰, 身背竹篓, 手持铁钩。扮龟人将竹篾扎制的象形道具套在身上, 龟壳内有一竹竿, 右手控制龟头颈的伸缩;再横设一绳, 系住龟前爪, 用口衔操纵, 扮龟人左手撑地掌握“乌龟”的进退转弯。整个乌龟长约1.2米, 颈部全部伸出约1.6米。捉龟人为愉悦观众, 基本上沿用桃源地区花鼓中丑行表演的程式, 从发现乌龟到伸钩探试, 再到擒获乌龟, 都以极其夸张而幽默的“探步”表现探路、涉水、搁脚等翻挪腾移的动作, 扮龟者则模仿乌龟小心谨慎、一步一顿, 缩头缩尾的样态, 并在大龟后用绳牵扯着安装了木轮的道具小龟一同进退, 大龟在窥视中慢慢将头伸出来不时回头顾盼, 随着打击乐的一声闷响, 头飞快地缩了回去, 这一伸一缩, 妙趣横生, 把人们带到河湾、湖畔, 呈现出现实中的田间一景, 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陶醉。具有水乡浓郁风味, 情调风趣, 秀婉风韵而又典型的幽默轻喜剧效果。 桃源“捉龟舞”既无唱词、念白, 又无文场音乐, 仅有锣鼓唢呐的伴奏。为了刻画乌龟笨拙、缓慢、胆怯的特点, 艺人们采用[长锤]与[金钱花]加以分割、重组, 形成了紧密配合舞蹈动作的描写音乐;还改变了打击乐欢快、热烈的打法, 而采用“闷钹”“闷锣”等手法, 表现乌龟受惊畏惧的神态。 桃源“捉龟舞”兴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4年“捉龟舞”代表桃源参加湖南省首届民间艺术会演, 荣获二等奖, 并于1984年8月编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但由于一些颇有造诣的民间艺人和道具制作巧匠有的年事太高, 有的相继谢世, 其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表演“捉龟舞”要求有柔韧的腰腿功, 强健的体魄和对表现内容的深刻领悟。因此, 一般人对此望而生畏, 导致此类艺人成了凤毛麟角。而年轻艺人青黄不接, 享有威望者寥寥无几。近年来由于制作演出活动次数不断减少, 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微乎其微, 该项活动几乎濒临绝迹。 虾灯舞—祈求平安“虾灯舞” 三湘四水之一的沅江, 一路蜿蜒向东, 在湘西北门户——桃源县境内99公里的水路上滚滚奔流……因为有了三千里长河, 才有武陵渔郎寻觅桃源仙境的掌故, 也才有陶渊明笔下的千古奇文《桃花源记》。 祖祖辈辈居住在沅江流域的桃源渔夫, 摇船撒网之余除了放开喉咙吼几支渔歌, 抒发热爱生活的情愫, 也在捕获鱼虾的同时, 捕捉到娱乐消遣的灵感, 创作出一系列模仿水族动物的民俗道具舞, 广为流传的“虾灯舞”就是占有重要地位的民间舞蹈之一。 活灵活现的虾灯舞, 以其浓郁的乡土特色、淳朴的表演形式, 不仅成为民间文化的精髓,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为节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喜庆气氛。 桃源“虾灯舞”源于唐朝贞观年间。传说当时桃源一带连续三年大旱, 倪、廖、苏三人进京陈述灾情。无奈皇宫似海, 未想到等待三月之久尚无回音, 廖、苏二人自尽于鼓钟楼下。唐太宗李世民闻奏此事, 亲抚未亡之人, 特赐倪家纯金“五龙杯”。倪家修筑“五龙杯祠堂”以谢皇恩, 并于每年的正月初九 (既是玉皇大帝的诞辰, 又是虾龙出家的吉日) 举行灯龙、板龙、滚龙等“五龙出家”祈祷活动, 以虾灯为先导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桃源“虾灯舞”原为倪氏家族世代传承, 系桃源大道具表演舞蹈之一, 它表演形式灵活, 适应不同的场所, 既有单独表演的小虾灯, 又有双人或三人舞的大虾灯, 还能与板龙灯、鹤灯、螃蟹灯、鲤鱼灯等配套演出, 在民间祭祖、拜天等重大表演活动中经常充当主要角色, 具有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场面。 “虾灯舞”道具的制作十分讲究, 不仅选

文档评论(0)

176****2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