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唐政府与河陇问题
河龙地区是唐朝初年中央政府最重要的经济战略地区之一。天宝元年 (742) , 在唐朝所设置的九节度中, 地处河陇的有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四席;兵力在五万以上的大镇有五, 河陇居其二(1), 河陇在唐朝国防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自明。安史之乱爆发后, 唐政府抽调河陇精锐参与平叛, 造成河陇守御空虚。自乾元元年 (758) 开始, 吐蕃“日蹙边城……数年之后, 凤翔之西, 邠州之北, 尽蕃戎之境, 湮没者数十州”(2)。此后数十年间, 吐蕃对河陇地区进行了持续的统治。直至宣宗大中年间, 随着吐蕃王朝统治的逐渐崩溃, 唐政府才得以展开收复和经营河陇失地的实际行动。河陇的收复是唐后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为学者所关注。20世纪40年代, 陈寅恪先生即据《新唐书·宣宗纪》及《吐蕃传》的记载, 探讨了吐蕃内乱与唐政府收复河陇之间的内在联系(1)。此后, 学术界针对河陇收复的具体进程进行了细致的探讨(2)。但由于史书的记载较为简略, 彼此之间又颇多抵牾, 所以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唐政府在收复河陇部分失地后, 很快就展开了对新复地的经营。在以往的研究中, 学者已经关注到了唐政府针对归义军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3), 但对于唐政府在经营河陇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似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4)。此外, 随着河陇地区政治形势的变化, 唐政府的经营策略在懿宗咸通初年曾发生过重大转变, 对晚唐五代之际的河陇政局带来了持续的影响。对此, 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尚未涉及。本文希望在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 敬请学者批评指正。
一 唐政府对敦煌的回应
在河陇地区被吐蕃占领后, 唐政府并没有放弃对河陇失地的政治诉求。但由于唐朝在唐蕃关系中长期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藩镇割据势力的存在, 也使得唐政府无法集中精力解决河陇失地问题。所以, 肃宗至文宗诸朝均未能对河陇失地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会昌二年 (842) , 吐蕃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 吐蕃王国的统治陷入崩溃的边缘。吐蕃河陇守将之间的长期混战, 更是直接削弱了吐蕃对河陇的统治(5)。以此为契机, 唐政府开始了通过武力手段收复河陇失地的战略筹划。
《通鉴》武宗会昌四年 (844) 二月条载:“朝廷以回鹘衰微, 吐蕃内乱, 议复河、湟四镇十八州。乃以给事中刘濛为巡边使, 使之先备器械糗粮及诇吐蕃守兵众寡。”(1)对于这条记载, 学者在探讨晚唐河陇史事时多有所引用。从内容上分析, 《通鉴》所载应本自李德裕所拟的《赐缘边诸镇密诏意》。由于司马温公在史料剪裁及史事系年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当以后者为据(2)。根据《赐缘边诸镇密诏意》的记载, 虽然此时“吐蕃未立赞普已是三年”, 但唐朝君臣对吐蕃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所以要鼓励诸镇派遣谙练边事者, 深入蕃境刺探情报, 以为其进一步的军事决策提供参考。在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 唐政府更希望通过“多设反间, 密用奇谋”的方式, 以达到使陷蕃地区主动归附的目的(3)。此后不久, 武宗暴卒, 武宗君臣的战略构想未能付诸实施。
大中二年 (848) 十二月, “凤翔节度使崔珙奏破吐蕃, 克清水。清水先隶秦州, 诏以本州未复, 权隶凤翔”(4)。清水县本属秦州, “西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5)。河陇被吐蕃占领后, 清水成为吐蕃防御唐朝的东境要冲。清水不仅是唐蕃建中四年 (783) 举行会盟的地点, 而且作为唐蕃的分界点之一, 还正式出现在此次所缔结的盟约中(6)。此外, 吐蕃在长庆会盟后所镌刻的《唐蕃会盟碑》的盟辞中也提及清水:“ (唐蕃) 每须通传, 彼此驿骑, 一往一来, 悉遵曩昔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 其绥戎栅已东, 大唐祗应;清水县已西, 大蕃供应。”(7)崔珙收复清水, 表明唐政府已经正式突破唐蕃会盟, 尤其是长庆会盟的束缚, 拉开了唐朝收复河陇失地的序幕。而此后的事实也证明, 唐朝的军事介入对河陇的形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崔珙收复清水的次月, 即大中三年 (849) 正月, 吐蕃原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即“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兵民”(1)归附唐朝。
由于《通鉴》武宗会昌二年载:“ (论恐热) 与青海节度使同盟举兵, 自称国相”(2), 且《通鉴考异》引《献祖纪年录》、《宣宗实录》中有论恐热杀吐蕃东道节度使奉表归唐的记载(3), 故王忠推测吐蕃东道节度使与青海节度使或为同一人。对于论恐热归唐的原因, 王忠则认为:“恐热及杀东道节度使而并其兵, 惧诸城守不服, 难为己用, 乃以之奉献于唐, 欲以空惠而换取实利。”(4)但据学者考证, 吐蕃东道节度使衙府设于河州, 吐蕃常以大尚论兼任此职, 称“东军宰相大论”;而吐蕃青海节度使驻地在青海湖东南一带(5), 所以《宣宗实录》及《献祖纪年录》中提及的东道节度使应并非与论恐热同盟起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