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种鸢尾植物叶和根形态构造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0 鸢尾属植物属
鸢尾属植物是世界著名的繁殖花卉之一。目前,世界上约有300种鸢尾属植物分布在亚洲、欧洲和美国等北温带地区。我国鸢尾属植物大约有60种、13个变种及5个变型, 约占全球鸢尾属植物的1/5。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及西南等地区。而在东北有21种3个变种。叶是植物进行同化与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也更多地反映在叶的形态与结构上。目前对鸢尾属植物根和叶解剖学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试验通过对自然状态下鸢尾属5种植物根和叶进行解剖学观察和分析, 揭示植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发育特点, 探讨植物解剖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为大规模栽培及引种驯化提供形态解剖学的理论依据, 为该属的系统演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实验材料于2008年7-9月之间采于吉林农业大学园林植物园栽培的5种生长势良好的鸢尾属植物:玉蝉 (Iris ensata Thunb) 、溪荪 (Iris sanguinea) 、山鸢尾 (Iris setosa) 、燕子花 (I.laevigata) 和单花鸢尾 (I.uniflora) 为研究对象, 分别对其根和叶进行解剖学研究与分析。
1.2 测试方法
1.2.1 石蜡制作方法
1.2.2 电子显微镜扫描
2 结果分析
2.15 种鸢尾属植物根系的解剖结构
5种鸢尾属植物的根均由表皮、皮层、中柱构成。横切面呈圆形或椭圆形 (图版Ⅰ) 。
2.1.1 表皮
2.1.2 种植物细胞的排列
(1) 外皮层1层, 细胞较小, 排列紧密近椭圆形或径向长方形。
(2) 中皮层由13-17层细胞构成, 细胞较大, 排列虽紧密但五种植物有所不同。溪蓀、山鸢尾、单花鸢尾和燕子花的皮层细胞排列比较规则, 从内向外, 细胞由小到大, 呈放射状排列, 而玉蝉中皮层细胞排列不规则, 细胞形状大小也不规则, 但从整体上看, 中皮层细胞从内向外由小到大排列。
(3) 内皮层细胞1层, 细胞较大且排列紧密, 均有栓质和木质的5面加厚现象, 呈马蹄形, 且它们的通道细胞也有加厚现象。
2.1.3 中柱
5种鸢尾属植物的叶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均为等面叶, 叶片横切面形状多为长条形和菱形 (图版Ⅱ) 。
2.2.1 表皮
2.2.2 叶肉
2.2.3 种植物的表皮形态
在2008年7-9月之间选定生长势良好的植株, 分别对这5种鸢尾植物的根、叶进行收集, 用FAA固定液 (70%酒清90ml, 冰醋酸5ml, 福尔马林5ml) 进行固定, 按石蜡制片法制片, 切片厚度为8-12μm, 番红-亮绿双重染色后用中性树胶封片。Motic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并摄影。
将固定液中固定并经临界干燥的叶片, 用Eiko IB-3离子溅射仪镀金, 用日立S-570型电镜扫描, 观察并摄影。
5种植物均由1-2层排列紧密的表皮细胞构成, 细胞壁木栓化, 没有细胞间隙, 且均具根毛。玉蝉表皮细胞近椭圆形而其他4种表皮细胞更近于径向长方形和正方形。
位于表皮之内, 由薄壁细胞构成。
均属星状中柱, 由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和髓构成。中柱鞘是中柱的外层组织, 向外紧挨着内皮层, 由1层具有分生能力的椭圆形薄壁组织细胞构成, 大小不等且无细胞间隙。初生木质部均属外始式发育且为多原型。玉蝉为9原型木质部, 山鸢尾为7原型木质部, 燕子花为6原型木质部, 单花鸢尾为14原型木质部, 溪蓀为13原型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相间排列, 初生韧皮部由原生韧皮部和后生韧皮部组成。中央的髓细胞由厚壁的薄壁组织细胞 (硬化薄壁组织细胞) 所构成。
2.25 气孔及保水性变化
5种鸢尾叶片的表皮均由1层排列紧密的菱形或长条形细胞组成, 细胞壁均匀加厚, 具有角质层, 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存在一定程度的木质化加厚现象。溪蓀上下表皮均含有方晶, 而其他4种鸢尾植物均未发现。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上下表皮角质膜呈波状纹饰, 有脊状凸起;气孔均分布于上下表皮, 气孔类型为横列型, 呈椭圆形且略微内陷, 分布较散, 单花鸢尾上表皮气孔较少, 下表皮较多, 其余4种植物上下表皮单位面积气孔数量相当 (图版Ⅲ) 。气孔保卫细胞壁明显增厚, 成为较典型的旱生气孔, 对缓冲水分胁迫和减少水分蒸发有很好的作用。溪蓀和单花鸢尾叶片表皮细胞延径向壁加长, 形成乳突, 乳突的形状为长圆形, 溪蓀乳突明显, 而单花鸢尾乳突现象不明显, 其他3种鸢尾植物则不具有乳突。5种鸢尾属植物均具气室, 山鸢尾的气室相对最大, 其余4种相对较小且大小相当 (图版Ⅱ) 。总之, 在5种鸢尾属植物气孔的大小、保卫细胞大小及中间的开口差异均不显著。
5种鸢尾属植物均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 说明均为中生叶结构。叶肉细胞2-5层, 横向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