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中:要准确定位教学文本的独特价值_.doc

高中:要准确定位教学文本的独特价值_.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要准确定位教学文本的独特价值

李佳坤张玉新

【摘要】含有民俗民风内容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准确定位文本的独特价值,遵循语文学科教与学的规律,恰当提炼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结构,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俗文化学科本质教学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标》)的颁布,意味着继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发生重大变革之后,义务教育语文教学也迈出了改革步伐。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课程目标由“三维”转向“核心素养”,课程观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育人”成为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这无疑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但从理论期许到成功实践还需要一个不断摸索、试验和反复调整的过程。我们看到,教学惯性导致虽然到了核心素养导向时代,许多教学行为仍停留在“双基导向”阶段;教学积习使教师仍习惯于贴标签式的、简单的“验证性”逻辑;面对“新理念”,还专注于在“旧教材”中寻出路;等等。因此,在语文教师普遍感到茫然、困惑的“阵痛期”,每一节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课例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黄悦老师这节课就是对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教学的探索和尝试。

问诊案例

在民俗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

——以《社戏》《回延安》教学为例

黄悦

一、国之元气在风俗

(播放中国春节民俗视频,激趣导入。)

师: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

生:有祭灶神、迎灶神、扫尘、贴福字、贴春联、舞狮子等。

师: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民俗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可。民俗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这是文化自信之源。

正因为民俗如此重要,所以民俗类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经久不衰。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这类作品,建构怎样的思维模型呢?请看老师出示的这张表格(PPT):

图片

民俗是特定地点的一群人的一种长期的自动的生活方式。阅读民俗类文章,就是要读懂作者描写了什么特定地域的景或物、人和事,运用了何种特定地域的语言表达形式,展现了怎样的民俗,理解此种民俗背后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社戏》《回延安》为例试着搭建阅读民俗类作品的思维模型吧。

二、话那方水土

师:《社戏》和《回延安》分别写的是哪里的民俗,请结合课文中的景或物的描写进行分析,并概括此地景或物的特点?

图片

生:《社戏》写的是江南水乡的民俗。“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通过视觉、嗅觉、触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风光的感情,烘托了“我”急于想看社戏的愉快的心情。这片景色很清新秀美。

生:《社戏》,从色彩讲,有豆麦的“碧绿”,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从味道讲,气味“清香”;从声响讲,船行“潺潺”,横笛“宛转,悠扬”。这突出江南水乡清新幽远、如梦如幻的特点。

师:这样的水土会养育出怎样性格的人呢?

生:淳朴、善良、真诚的人。

师:《回延安》里有哪些独具地域特点的景或物呢?

生:有“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白窗纸、红窗花”“宝塔山、杨家岭、枣园”等。

生:这些景观营造出热烈的气氛,有革命的印记。

生:这方水土养育的人是豪迈的,刚强的。

师:这两篇文章中的景物,一个是空灵的水韵,一个是浑实的土味。江南清秀、美丽的乡情造就江南人的柔骨,中原黄土博大的胸怀为中原人注入了敦厚、浑实的血液。地域不同,地理环境、人文状况、民俗传统也有所不同(PPT):

读民俗类文章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要读懂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特征。

三、感那方民情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江南和陕北各具特色的风物,推测这方水土滋养的人的品性。现在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看看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请梳理两篇文章记叙的特定地域的事件和人物所体现的乡土人情,理解民俗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

图片

1.仿照示例,用四字词语概括《社戏》所写的几件事。

图片

2.为《回延安》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既要概括内容,又要表明情感。

①重返延安,喜不自胜;②回忆往事,心存感激;③亲人团聚,欢喜感慨;④目睹新貌,倍感自豪;⑤继往开来,豪情惜别。

(说明:上述两题加下划线的文字是学生补充的答案。)

【任务二】从以上事件中选择最有地域特点的一件进行品析,分析事和人体现的乡土人情。

生:《社戏》第2、3段伙伴游玩,表现平桥村的生活自由恬淡,仿佛一方净土,世外桃源。

生:停船吃豆这件事中,阿发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生:第7段“无船出行”时的描写,表现了双喜聪明能干。四个“又”字,

文档评论(0)

K12教育资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03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