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VIP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2页

课题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书”的相关知识;

2.梳理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分析段意;(重点)

3.把握文章主要观点,学习说理透彻、层次清晰的论证方法。(难点)

知识链接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前后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元祐元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赠太傅。绍圣元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风格雄健峻拔,有《临川先生文集》。

2.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3.文体知识——书:“书”在文言文标题的两种意义:

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的意思。

基础

自学

翻译课文,梳理以下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

2.于反复不宜卤莽()

3.故今具道所以()

(二)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今义:指小或少

6.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三)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

2.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五)特殊句式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5.胥怨者民也()

6.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7.受命于人主()

8.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9.至于怨诽之多()

【评】评

【评】

自主

合作

探究

王安石是如何驳斥司马光关于变法的指责的?(驳斥的原因、理由、观点、方法、自身变法的态度)

【评】

探究

疑惑

提出自己在探究文本过程中存在的疑惑(至少两点)

1.

2.

【评】

【评】

堂清

日清

(1)《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直接点明王安石和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亮出了分歧的焦点所在。

(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3)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拒谏”的指责,王安石认为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4),、三句揭示出思想保守的反对者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实质,正为下文皇帝的“欲变此”和王安石的“助上抗之”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5),,。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说明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

文档评论(0)

132****86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6010126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