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龋病的病因
龋病的病因学说虫牙学说内源性学说外源性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现代四联因素理论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
虫牙学说(legendofworm)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
外源性学说17~18世纪化学(酸)学说无机酸牙破坏
龋病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寄生腐败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由于蛋白的溶解作用,微生物通过釉质的有机途径侵入并使龋病发生(先有有机物的分解后有无机物的脱矿)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有机成分降解螯合矿物质溶解(proteolysis-chelationtheory)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总结了龋病发生中的3项主要因素: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
局限性: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确定致龋的病原菌(非特异细菌感染)
龋病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致龋细菌)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食物);易感的牙齿(宿主);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 度(在临界pH以下)和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四联因素
1.牙菌斑牙菌斑(dental plaque)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牙菌斑
(一)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从组织学上观察,三阶段:获得性膜的形成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菌斑的成熟牙菌斑牙菌斑
(1)获得性膜的形成牙面菌斑形成最早期是一层来自唾液中的糖蛋白在牙面上形成一层薄膜,此膜即为获得性膜,不仅仅限于牙,还可在修复材料及义齿上形成。牙菌斑
(2)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黏附:最初定居的细菌是球菌,以后是丝状菌,杆状菌和其它细菌。集聚:粘黏附到获得性膜上的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并集聚其它的细菌。集聚的方式:细菌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菌斑基质成分促进细菌的集聚牙菌斑
(二)菌斑的结构菌斑是由细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分组成的斑块样物质。菌斑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龈上菌斑、龈下菌、牙面窝沟菌斑和根面菌斑等。牙菌斑
牙菌斑(3)在光学显微镜下,菌斑的截面一般可分为三层:①菌斑-牙界面 获得性膜 紧贴牙面,是一层无细胞的均质结构。主要由吸附于牙面的唾液粘蛋白即获得性膜构成,有些包括牙齿发育遗留下的釉小皮;②中间层牙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球菌、丝状菌和杆菌组成,结构致密。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直,其间堆积广大量的G+和G-球菌、短杆菌,形成栅栏状结构;③ 表层 主要由 G+ 和 G- 球菌、短杆菌和上皮细胞组成。细菌排列不规则,结构疏松,厚度不一。 “ 玉米棒 ”结构
.食食物致龋作用与食物组成成分、食物形状和进食频率有关。(一)食物化学组成 含糖量高的食品(二)糖致龋能力由强至弱排序为:蔗糖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木糖醇。(三)食物的物理性状(四)进食频率与时间2食物物
主3.宿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少的因素,其主要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一)牙齿牙齿抗龋力的表现形式解剖形态:完整、光滑的外形理化结构:高度矿化的致密表面结构,含有抗龋的微量元素排列和位置:排列整齐,滞留区少影响牙齿抗龋力的因素牙齿萌出以前全身疾病遗传因素的影响牙齿萌出以后再矿化,提高牙齿的抗龋力宿主
4.时间(一)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慢长的过程,初期到洞的形成需18个月时间;(二)周期性患病率曲线,牙萌出后2-4年;(三)龋敏感年龄2-14岁;(四)菌斑发育成致龋菌斑需要时间。时间
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动态稳定阶段产酸阶段耐酸阶段
影响龋病发生发展的其他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家族遗传地理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讲解.pdf VIP
- 《弟子规正版全文-带拼音-完善打印版》.docx VIP
- 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1东娜练习答案及译文.pptx
- 第19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件(共33张PPT).pptx VIP
- 施工现场节假日前安全检查表.doc VIP
- 500kV龙昌Ⅰ、Ⅱ号线直线塔绝缘子单串改双串施工方案.pdf VIP
- 结构优化的群体智能优化算法研究.pdf VIP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课件 B1U1 Section A Fresh start.pptx VIP
- 北京-407EV-标准版-BJ5030XXYVRRC-BEV-407EV纯电动汽车产品使用说明书.pdf VIP
- GB5066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