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研究

摘要: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代胸背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角度对胸背中的神兽形象进行考证,通过比对明代文献、图像及实物中的“麒麟”与“獬豸”的异同,建议将原考古报告中补服称谓的“麒麟”更名为“獬豸”。其次,从技术角度对胸背的主体环编工艺进行分析与复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比对同期实物等方法,对复原胸背的配色进行了推断,选定了能形成原物外观的材料,将胸背不同部位的工艺技法分项处理,最终按等比例、同工艺完成该獬豸胸背的技术复原。

关键词:环编绣;獬豸;胸背;技术复原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麒麟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残片”(图1),原物发掘于浙江省嘉兴市王店镇李家坟墓葬群,根据M1出土的墓志铭,已知葬墓时代为明嘉靖至万历时期,M2为墓主李湘,M3为其正妻,M1和M4为李湘之妾。据发掘报告,这件出土于M4的袍服,色彩尽失、残帙数片,但前后两方胸背除了局部破裂和脱线外,整体保存较好。胸背尺寸为35cm×35cm,祥云地上托起一只仰头啸天、怒目圆睁、火焰缭绕的神兽,考古报告中将其定名为“麒麟”,但是否正确不无疑问。胸背质地细密,工艺特别,特殊之处在于不同部位肌理方向不一,胸背正面清晰可见盘金线、丝绒线,而反面又只有各单元纹样外轮廓钉缝痕迹,中心部位留空。这种独特的肌理,在技术上以织造方式难以实现,唯一可行的工艺则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环编绣。本文借用包铭新先生对“复原”的界定——复原研究是通过对文物本身及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对文物原貌的再现,而技术复原不仅需对文物物质性外观色彩、纹样的原貌进行再现,更需对形成外观的非物质性制作技术进行实践再现。笔者有幸参与此次中国丝绸博物馆明代系列研究课题,近距离对胸背进行实物分析,并尝试对其技术性复原。

1基于明代环编绣獬豸胸背的研究

1.1胸背花样:是麒麟,还是獬豸?

《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清理报告》[1]中对此胸背花样的原称为“麒麟”,但比对其形,发现“麒麟”与“獬豸”相混淆,前者为“公侯驸马伯花样”,后者为“风宪官花样”。

两种神兽形象的载绘见于明代书籍《大明会典》[2]及《三才图会》[3],《大明会典》中的麒麟形象为跪坐于山石之上,四周环以海浪、松柏、云朵。麒麟本身特征为头生两角,嘴鼻如龙,浑身鳞片,头肩、脊背、股腿、尾巴均饰有燃烧的火焰。它的身体朝左,但头部呈回首望月状,后足叩地,前左足如跪状,右足撑地,足为偶蹄。《三才图会》中所绘麒麟形象,虽并非专用于胸背花样,但可做比对参考,其最重要的特征是足为偶蹄。

獬豸在《大明会典》中的形象为:蹲坐于天地之间,头顶独角,束鬃上扬,头脸似麒麟。但身体无鳞,足为爪趾。《三才图会》中所绘獬豸则身有鳞甲,尾巴扫地,头上独角,爪为多趾。可以概括的是,无论獬豸身体或有鳞或无鳞,它与麒麟最重要的区别为独角、有爪趾(表1)。

在已知明代出土及传世的麒麟与獬豸胸背实物中(表2),两者之别除如上所述外,还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獬豸眼睛比麒麟更大,更凸出。怒目圆睁,符合其“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都察监审之初义。第二、獬豸身形比麒麟更为骨感。其后脊背线条凹凸有致,前胸锁骨以下节节明显。其形与《说文》中对“豸部”之解相得益彰:“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第三、獬豸身形往往是蹲坐之姿,而不是麒麟的跪坐之态。显然,蹲坐比跪坐更便于快速起身触倒奸邪,随时启动“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的本能。

表1明代文献中的麒麟与獬豸图像

鉴于如上比对分析,嘉兴王店李家坟出土编号为M4:20的“麒麟绣补云鹤团寿纹绸大袖袍”之胸背上的神兽,因其身体无鳞多毛、四爪多趾、怒目圆睁、身形骨感、蹲坐之姿五项共性特征,符合明代獬豸的外在视觉形象。再者,墓主李湘身份为“文林郎”,考其子李芳为嘉靖乙丑进士,“文林郎”身份是父凭子贵而被封,其职为散官,正七品,主节察、监判,为风宪官之属。M4墓主徐氏,其棺盖上墨书“明故庶母徐孺人灵柩”,“孺人”又恰符合明制封赠七品职官母妻为“孺人”。鉴于如上考证,这件胸背花样正应为獬豸。故,原先称为“麒麟”的胸背,应更名为“獬豸”胸背。

1.2胸背工艺分析

1.2.1环编绣工艺

这件獬豸花样胸背的肌理极为特别,乍看似分为地部与花部,地部为类似绞经罗的质地,但细查不同部位,可见肌理方向不一,疏密不同,几乎无法织造或缂制,比对类似肌理的文物,可判定这种工艺正是流行于元明时期的环编绣技法。环编工艺既可以单独成花,也可以与其他针法相组合显花。其实言之“绣”,更恰当的说法当为“编绣结合”,绣时先界定出外轮廓,之后沿图案走势行行环编,所谓“环”,即上下左右以圆环相连,彼此牵制固定,非常适用于有明显边界的花样[4]。表3是元明时不同风格的环编绣实物,或满地打环,或底衬金箔,其上间隔留出规律性的孔洞,环编出均匀的花样,其肌理紧致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