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媒介作用——以蒙古族敖包祭祀、火神祭祀为例.docVIP

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媒介作用——以蒙古族敖包祭祀、火神祭祀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教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媒介作用——以蒙古族敖包祭祀、火神祭祀为例

一、前言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尝试和结果。蒙古民族的宗教信仰历程是民族自身发展历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的萨满信仰与藏传佛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着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被折射在婚姻家庭、服饰、饮食、丧葬、礼仪等日常生活中。饮食作为民俗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最直观地反映了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与内容,成为各种宗教礼仪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蒙古族在内的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以大自然万物崇拜为代表。并随大自然崇拜产生了灵魂不死观念,灵魂观念又转化为祖先、英雄崇拜。这些信仰崇拜带有一定的祭祀仪式,并与饮食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记载:“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也、鬼神。秋,马肥,大会蹛林,课校人畜计。”[1];《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列传》记载:“敬鬼神,祠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祠用牛羊,毕皆烧之。”[2];《三国志》卷三○《魏志·乌丸鲜卑传》引《魏书》曰:“敬鬼神,裥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先大人有健名者,亦同祠以牛羊,祠毕皆烧之。饮食必先祭。”[3]可以看出,早在匈奴时期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就有祭祀天地、山川及祖先鬼神等活动,并用牲畜、乳品等食物作为供品。到了元代时期,蒙古人以崇拜天地、山川、日月、五行、先祖为主要内容,并常用牛、羊、鹿及马奶等饮食作祭品。《元史》卷七四《祭祀志》记载:“其祖宗祭享之礼,割牲、奠马湩,以蒙古巫祝致辞,盖国俗也。”[4]描述了元代时期蒙古族祭祀先祖的场景。

明朝开始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到了清代已深入蒙古民间,其宗教理念渗透到部落百姓生活各方面。随之,各类宗教仪式变为由喇嘛僧侣主持,祭祀饮食体现着喇嘛教理念,忌讳杀生,使用奶食或熟食。清朝时期蒙古族的祭天地、祭敖包、祭火神、祭佛祖等传统祭祀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其中饮食行为比较明显地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文以蒙古族敖包祭祀和火神祭祀为例,论述蒙古族祭祀活动中的饮食媒介。

二、蒙古族敖包祭祀中的饮食媒介

敖包,蒙古语意为“石堆”,是古人举行祭祀仪式的山峰或摆放祭祀贡品而逐渐堆集而成的堆子。敖包祭祀是北方游牧民原始萨满信仰的一种集中体现,是先民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结合。

敖包祭祀习俗世袭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部分学者认为当今蒙古族祭祀的敖包源于藏区的“嘛呢堆”,16世纪时随喇嘛的兴盛传入到草原地区,并与蒙古族先民“原始敖包”的形制和祭祀结合,演变为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祭祀文化。无论蒙古族的祭祀圣地敖包堆或藏人的嘛呢堆,均来源于各自较早期的信仰——萨满教和苯教,并在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承载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敖包祭祀活动中所供奉的食物及伴有的饮食行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荤祭敖包用全羊或羊背祭祀。羊是蒙古人生产生活的主要资源。13世纪上半期出使蒙古的南宋使臣赵珙记载到:“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5]宋人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也记载到:“牧而庖者以羊为常,牛次之,非大燕会不刑马。火燎者十九,鼎烹者十二三。”[6]蒙古草原自古有非盛宴不杀马习俗,进入中原以后,又认识到牛马对农耕的重要性,因此对牛马限制宰杀。“凡耕佃备战,负重致远,军民所需,牛马为本。往往公私宰杀,以充庖厨货之物,良可惜也。今后官府上下,公私饮食宴会并屠肆之家,并不得宰杀牛马。如有违犯者,决杖一百”[7]。可见,宰羊代表着最高的礼节,用整羊祭祀代表着敖包在人们心中的至高地位。

在久远的古代,先民们“血祭”敖包,用牛、羊的鲜血鲜肉做祭品,血溅撒于敖包堆,肉悬挂于敖包树丛。蒙古人皈依喇嘛教之后忌讳祭祀中杀生见血,改用煮熟的全羊,同样忌讳用烤制的全羊祭祀。认为烤制是一种铺张浪费的现象,只可在宿营限于条件时烤制。祭祀全羊由羊头、胸椎、羊背、四肢、羊头组成。不可以选用羊蹄子、羊脖骨、胸叉和内脏。羊各部位煮熟后,按活羊的肢体所在部位摆放在察拉或特布西里(金属或木制的方形大盘)。用奶皮、黄油点缀,柔化宰杀牲畜的行为。羊背祭祀意义等同于全羊祭祀。

马湩,亦指酸马奶,是游牧先民主要的饮品,并用于祭祀。柏朗嘉宾记载,“他们从畜群和母马身上初次挤下来的奶供奉这些偶像”[8]。元朝时期开始逐渐学会了制作蒸馏奶酒,被视为乳汁精华,宗教仪式必要先敬献。随生活物资的丰富,如今各类品牌的白酒代替了传统工艺的奶酒,意为向神灵敬献粮食之精华,传达着又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蒙古族在世代畜牧业劳作中,掌握和创制了多种奶制品的制作技艺。不仅将多样的奶制品用于一日餐食中,更将白色的奶食品视为纯洁、崇高的食品。敖包祭祀中白色的乳制品是不可或缺的贡品。如果是素祭的敖包,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