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国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茶道历史悠久,那么你们知道茶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下面是
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茶道的起源历史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
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
中国茶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
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
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
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
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
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
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
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
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
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
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
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
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
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
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
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
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
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
“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
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
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
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
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
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
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
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
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
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
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
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
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
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
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
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罗”,就是筛子。“茶罗”
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
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
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
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
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
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
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
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
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
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
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
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
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
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
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北京大学历史强基计划试题.pdf VIP
- SL 73.5-2013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电气图.docx VIP
- 《麒麟桌面操作系统应用》高职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宁夏中考语文试题及.doc VIP
- 2025年河北省邯郸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含答案).pdf VIP
- 第11课 社会历史的主体-【中职专用】2024年中职思想政治《哲学与人生》金牌课件(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pptx VIP
- 中小学班级卫生值日表 模板.docx VIP
- 食品销售企业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检查记录、排查治理报告、调度会议纪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 .pdf
- 杜威教育思想PPT参考课件.ppt VIP
- 软件著作权使用说明书模板.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