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论《紫钗记》李益俊美转变反映的审美观
赖庆芳”
摘要:《紫钗记》源于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先由明代汤显祖(1550一1616)改编
成《柴箫记》及《紫钗记》,再由现代唐涤生(1917一1959)改为粤剧《紫钗记》,已成为闻名中
外的戏剧。李益与霍小玉故事由唐代至今流传不息。
主人翁李益更是故事关键人物,千年以来备受读者注目。本论文主要探讨唐代至明朝
李益形象由丑变美背后的审美观点:包括李益由现实及小说之丑转为戏剧之美的变化过
程,探究剧作家汤显祖对美男子之塑造与看法,从而窥探明代对俊美男子之审美要求。
据正史《唐书》所记,李益(746—829)乃唐肃宗时期宰相之族子,长于诗歌,其貌不扬且
有多疑之病,史家称之为“李益疾”。史书记载之李益个性人品皆有缺陷,小说里的李益更
无遵守承诺而有负于霍小玉。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化丑为美,将李益改为用情专一又有高尚
品格的俊美男子,展现其独特审美观点之余,或为迎合普罗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关键词:《荆钗记》;李益;汤显祖
.汉代《说文解字》云:“美,甘也。”①“美”予人甘甜、美好的味觉感受。许慎又云:“美与善
同意”②,可见“美”包含“善”(美好质量)。《礼记》有云“称人之美”③,“美”指良好的品德及
才能。④
究竟《紫钗记》李益原型是否俊美之男子?
*作者简介:赖庆芳,香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课程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审美观。
①许慎:《说文解字》卷五,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5页。
②许慎:《说文解字》卷四,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7页。
③郑玄编:《礼记》,稽古楼(不详),卷三十三。
④详参赖庆芳《千古美人物——中国历史上的俊男美女》,香港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3页。
64文学研究
作一诗,即为坊乐人以贿赂之法求取,以唱为供奉词,侍奉天子。④其诗《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更成为天下之歌
词。@李益之吸引在于其家世之显赫与才华之洋溢。
据笔者之研究,历代俊美男子不少出身富贵之家或拥有显赫身份。身份之显贵更能显
美男子之魅力。古今美之定义或多或少与其身份有点关联。因身份之高贵、社会地位之高
崇,易令人产生喻悦或倾慕之心。何况,富贵入家之衣饰相对鲜明光洁,易令人产生视觉上
之愉悦感。容貌平凡者,因衣饰之美相对显得俊美;容貌俊美者,因衣饰之美而更显俊美。
正史与传奇所述李益外貌
《唐书》没记李益之外貌,似非俊美之人。
《仪容雅秀》之谬谈,但她乃“性便辟,巧言语”⑤之中介,受李益厚赂而办事,难免以甜言蜜语
取悦客人。⑥霍小玉母亲以“仪容秀雅”形容李益,疑乃宽人严己客气之辞,如她称女儿“颜色
不至丑陋”⑦,但小玉却乃绝色美人。唐人对土族之恭敬尊重,由此可见一斑。
李益外貌之美丑,何以得知?从坦率的霍小玉之言可知。
霍小玉个性坦率,初见李益,已对其外表感失望:“见面不如闻名,才子岂能无貌?”⑧李
益自知容貌不行,却自恃才学:“小娘子爱才,鄙夫重色,两好相映,才貌相兼”,⑨云以小玉之
貌配己之才,亦以小玉之美貌弥补己容貌之不足。据传奇所述,李益见霍小玉之前,特意
“浣衣沐浴,修饰容仪”⑩,务求让自己好看一些;出门之前还“引镜自照,惟惧不谐”⑩。从李
益恐怕自己看起来不谐协,可推断其貌不扬或近乎丑。李益对己外貌之无自信,亦见于故
事之结局。
①《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唐]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子,登进士第,长为歌诗。”中华书局1997
年版,第11册,第3771页。
②《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列传第八十七:“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
为供奉歌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册,第3771页。
③《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中华书局
1997年版,第18册,第5784页。
④《新唐书》卷二百三列传第一百二十八:“每一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中华书局
1997年版,第18册,第5784页。
⑤王梦鸥校释:《唐人小说校释》,台北中正书局2000年版,第193页。
⑥王梦鸥校释:《唐人小说校释》,台北中正书局2000年版,第193一194页。
⑦王梦鸥校释:《唐人小说校释》,台北中正书局200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