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凝状态的病因与治疗.docx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凝状态的病因与治疗.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凝状态的病因与治疗

梁丽萍;潘勇翔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对患者身体造成多方面危害,危害之一是血液系统高凝状态的形成.目前认为慢阻肺高凝状态与缺氧、血小板功能异常、抗凝及纤溶功能减退、凝血功能增强等有密切关系.笔者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理,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5页(P180-184)【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凝状态【作者】梁丽萍;潘勇翔

【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林541001;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桂

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

2016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新定义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通常为进展性,并与气道和肺脏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慢阻肺患者血液常会出现高凝状态。慢阻肺的血液高凝状态是指慢阻肺患者血中促聚集和促凝因子均增加,其血液流变性增高。常见原因为缺氧和炎症影响下,血小板数量过多和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增多、激活或异常,抗凝物质减少或异常,纤溶活性过低。葛琴[1]研究表明慢阻肺(急性期)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并可以促进或引起血栓形成,易形成肺栓塞,从而导致肺功能进一步下降,甚至死亡[2]。慢阻肺高凝状态的形成是多因素的,下面就目前慢阻肺高凝状态其形成的因素以及治疗现状作简要综述。

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长期缺氧,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黏滞度增高。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炎症加重,体液丢失,血液浓缩,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滞度均明显升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易导致血液的凝固性增高,从而发展为血栓前状态。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血小板被激活后它的聚集、黏附、释放等功能明显增强。①聚集功能增强:研究显示慢支所致慢阻肺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GG)显著增高。陈怡静等[3]研究表明慢阻肺缺氧、酸血症和各种炎性因子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下组织暴露,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胶原,血小板黏附于这些组织,血小板被激活,它们之间通过纤维蛋白之类的配体,与糖蛋白nb/ma受体结合并发生链接反应,聚集并释放其本身内含的活性物质,如血栓素A2(TXA2)、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阳血小板球蛋白甲-TG)、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膜a-颗粒膜蛋白(GMP-140)等,这些活性物质均可导致血管收缩,引起血流缓慢,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形成血液的高凝状态,导致血栓的形成[4]。②黏附功能增强:研究证实慢阻肺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小板黏附率(PAdT)均明显升高[5]。其原因可能是缺氧、酸中毒、感染等损伤血管内皮,内皮细胞合成vWF增加,从而引起PAdT增高。③血小板的活化和释放功能增强,研究显示慢阻肺组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浆GMP-140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GMP-140是反映血小板活化敏感程度的指标,且二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慢阻肺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强。

抗凝功能减退,抗凝血酶m(AT-m)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的抑制剂,可与凝血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形成1:1复合物,从而灭活这些酶。AT-m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70%,故AT-m下降可明显影响抗凝血活性。研究证实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AT-m明显下降[6-9],其原因可能是肺心病患者长期缺氧以及慢性感染致AT-m合成减少及AT-m消耗增多。凝血功能增加,慢阻肺急性加重期酸中毒、缺氧和感染,可损伤血管内皮,激活内源性、夕卜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后的凝血酶裂解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激活后的因子xm使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单体转化成难溶的纤维蛋白多聚体,从而完成血液凝固的过程[10-11]。vWF抗原(vWF:Ag)与因子㈣促凝活性(FVm:C)是血浆因子㈣的2种蛋白质分子。vWF:Ag与血小板黏附功能相关,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是血小板黏附于内皮和内皮下的桥联物质,研究证实vWF:Ag和FW:C在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血浆因子㈣相关抗原(VmR:Ag)经证明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当血管内皮损伤时,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WR:Ag入血,是内源性凝血系统中生物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证实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WR:Ag极显著高于正常人,抗凝治疗后缓解期有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人。

纤溶功能减退,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是纤溶系统中一对作用相反的重要蛋白,t-PA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PAI由内皮细胞和胎盘合成,能与t-

文档评论(0)

ld55597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