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语文 课件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pptx

大学语文 课件 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ppt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画皮

蒲松龄;导入新课;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蒲松龄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撰写了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又称《聊斋志异》或《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运用了唐传奇小说的文体,通过讲述狐鬼故事的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此外,《聊斋志异》还包含了其它类型的故事,如描绘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以及探讨人性、道德和社会伦理的主题。;二、小说风格;《聊斋志异》的艺术风格可以被描述为丰富而又洗练;奇特而又朴素;含蓄而又尖锐;委婉而又真诚。这些特点并非偶然产生,而是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严谨的生活观察。

此外,蒲松龄还吸取了古代散文中“词近旨远”“言约意丰”的传统,并巧妙地结合了志怪、传奇等文言小说的某些表现手法,从而避免了模仿前人的局限,展现出创新的勇气。;这都反映了作者对创作的认真态度,无论是在语言的雕琢、情节的构思还是技法的运用上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三、提炼小说主题;《聊斋志异·画皮》的主题思想是“凡存贪欲,必害其身”。故事所写的狞鬼画皮,伪装美女,王生贪色,遂遭挖心之祸,以及后来的道士收鬼、疯颠乞人使之起死回生等等,亦属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它和那种以鬼吓人的迷信故事不同。作者通过离奇的情节,表现他长期观察生活所得到的独特感受:社会上存在各看争吃人的鬼物,有的以狰狞面目出现,有的却把真实面目掩盖起来。这后一种鬼物不仅凶残可恶,而且具有前一类所没有的欺骗性。

;《画皮》里的狞鬼之所以能够骗人吃人,就在于它懂得“画皮术”的妙用,本是青面獠牙的狞鬼,却化为妖艳动人的美女,使那些心存邪念、丧失警惕的人上当受骗。;四、小说艺术特色;小说的写实性。尽管聊斋志异中出现了大量的玄幻描写,但作者在写作时还是充分考虑到了现实生活的现象与情感需求,把虚构情节与现实情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者还充分反映了当时民间信仰和道教思想的流行,并使这些信仰和思想在小说中成为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的情感性。聊斋志异???展现的世界虽充满了神秘、奇幻和怪异,但作者用充满深情的笔触,把故事的主人公展现得非常真实、感人,给人以真切而强烈的情感体验。每个小说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性丰富多彩性的感悟,这使得整个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刻的情感内涵。;五、创作动机;在书中,蒲松龄叙述了民间的艰辛与苦难,在狐妖鬼怪精魁的奇幻世界中雕刻出人间百态、现实社会的微缩景观。正如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评论的那样:“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小说”。谈起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者自身复杂的文化思想

包含儒家、佛家、晚明商业意识和市民阶层思想等。蒲松龄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所坚守的“读书为立身之本”的儒家思想,这从《聊斋志异》内容中强烈的济世思想可以看出。此外,书中很多内容都反映了佛家因果报应思想,并渐渐地融入了商业意识和市民阶层的思想,这在《聊斋志异》里面的体现就是出现一大批弃儒从商的文人学者比如马骥(《罗刹海市》)、任秀(《任秀》)、慕蟾宫(《白秋练》)等。;二是清朝恐怖文化高压统治下的产物

清朝文人学者深受文字狱迫害,基于这种文化高压,很多文人学者只能远离世俗,寄情于狐妖鬼怪精魁,通过写妖怪异类的喜怒哀乐来反映现实社会的人世百态。;《聊斋志异》中关于阴间冥司的描写更多像现实中的清朝政府衙门,说的是鬼神,实则说的都是人,借鬼言人事罢了。

可以说《聊斋志异》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下存活并发展,与清朝统治者将这本书看为志怪荒诞小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志怪荒诞小说与政治无关。;三是科举制度的影响

《聊斋志异》虽然都是在谈狐妖鬼怪精魁,但是也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世事百态,对封建社会的种种不平提出控诉,其中尤以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做了深刻的揭露。书中有十几篇描写科举制度的文章,如《王子安》《胡四娘》《司文郎》等等,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无一例外都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加以揭露。;科举制度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清朝已经失去了其“以才取士”的初衷,八股文形式僵化死板,衡量文人学者的才能的标准成为了一个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但是这样的考试形式却是中国大部分文人学者和社会精英走向权力的唯一出路。

;谢谢!

文档评论(0)

l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014505000006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