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11核舟记第二课时1.“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从哪些方面突出了“奇巧”?集中说明了什么?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了“奇巧”: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之内容丰富;③雕刻的人、物等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课文细读品味2.作者在小窗上引用苏轼《后赤壁赋》和《赤壁赋》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既体现出雕刻者技艺精湛,显现出雕刻者用苏轼的名句照应核舟“大苏泛赤壁”主题的匠心独具,还增添了文化意蕴,自然转到下文对船上的苏轼及其友人的介绍上。课文细读品味3.文章是如何描写苏、黄的?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于书画长卷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与写佛印形成对比。课文细读品味4.第④段写两个舟子对表现核舟的主题是否多余?为什么?不多余。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和船头的情景相呼应。课文细读品味5.分析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物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②呼应前文,“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③点明中心,“嘻,技亦灵怪矣哉”突出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赞叹。课文细读品味1.[重点]课文是如何描写舟子的?有什么作用?作者重点描写了两个舟子的神态,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大声呼叫,显得悠闲自在,另一个“视端容寂”,仿佛是在专注听“茶声”,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创造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同于没舟子的放任船随波漂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境遥相呼应,实现对船头氛围的烘托。课文全篇探究2.[发散思维]《核舟记》一般被视为说明文,但文中包含了大量的描写。对此应该如何理解?探究一说明文是现代文体分类中的一种,而古时的文体分类中并无“说明文”一类,《核舟记》这类记物之文和记游、记亭台楼阁之文都属于“杂记”。探究二描写放在说明性文章中,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服务,它本身可以视为一种说明方法,即“摹状貌”。课文全篇探究探究三本文大量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或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是与对象特征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相关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表现核舟的精雕细琢,赞叹雕刻者技艺的精湛,自然要描摹得足够细致才可以。课文全篇探究特色总结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1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2至5段,详述核舟之“奇巧”。第6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精湛,“技亦灵怪矣哉”。从局部来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采用了一定的空间顺序,先介绍船正中间部分的结构布局,再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最后介绍船背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归纳总结2.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本文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外貌,如“峨冠”“多髯”,又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子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生动,把两个舟子的不同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归纳总结3.描写细致,富于想象。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又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文中诸多细节,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准确细致,而且笔触生动,韵味十足。读来我们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想象飞驰,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情谊和脱俗的举止,仿佛自己已置身于当年的赤壁,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归纳总结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